古今图书集成与相关研究简介
网站首页  全书图像  经纬目录  索引  联系我们

  

《古今图书集成》与相关研究简介

古今图书集成介绍 古今图书集成相关研究
   《古今图书集成》简介
   《古今图书集成》的得名
   《古今图书集成》的性质
   《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的异同
   《古今图书集成》是现存最大的类书
   《古今图书集成》分类缜密的体现
   《古今图书集成》能提供溯源明流的资料
   《古今图书集成》最具百科内容
   《古今图书集成》的编纂者究竟是谁?
   《古今图书集成》版本流传的情况
   中外学者对《古今图书集成》的评价
   《古今图书集成》在流传过程中的轶事
  
   《古今图书集成》及其索引的编写
   答问录──介绍电子版《古今图书集成》及其索引
   从油印本、印刷版到电子版——论《古今图书集成索引》的编制
   试论大型索引项目的管理工作——谈《古今图书集成索引》的管理工作

《古今图书集成》简介

清代陈梦雷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全书1万卷,1.6亿字,为《新不列颠百科全书》的5倍多。该书分门别类收集了从上古到明末清初的古文献资料。举凡天文地理、经书史册、人伦世事、典章制度乃至禽虫草木、琴棋书画、医论药方、百工技艺,囊括尽至,被誉为“康熙百科全书”。
  它还注重从方志、笔记中搜寻前人所忽略的文献资料,如科技史料、地方文献、少数民族和外国的信息。
  问世近三百年来,一直备受中外学者的重视。英国著名的汉学家翟理斯亲自为之编制英文索引,李约瑟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以该书为主要参考书。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撰写《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地理专家张正烺辑录《中国交通史料汇编》,都大量引用了它的特有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该书第一版,即武英殿铜活字本。雍正皇帝不惜重金专门为印刷该书而下令浇铸一批铜活字,只印了64套,代表当时最高的印刷水平。后来这批铜活字失散了,因而该版成了罕有的文物。本网络版的图像就是取武英殿铜活字本。

《古今图书集成》的得名

《古今图书集成》,原名《汇编》,成书于清朝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后来改名为《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究竟是康熙皇帝改定的,还是雍正皇帝改定的,尚存争议。 不管哪一说,书名中的"今"都是指清朝初期,"古"则上溯到远古。正如雍正上谕所说的:"贯穿古今,汇合经史,天文地理,皆有图记,下至山川草木,百工制造,海西秘法,靡不备具,洵为典籍之大观。"编者陈梦雷说得更具体:"凡在六合之内,巨细毕举。其在《十三经》、《二十一史》者,只字不遗;其在稗史子集者,十亦只删一二。"也就是说,该书汇集了从上古到明末清初的文献资料。在当时来说,确实做到了集古今图书之大成,故名曰《古今图书集成》。

《古今图书集成》的性质

《古今图书集成》是一部类书。类书是中国古籍中颇为独特的一种。它把羣书拆散,分门别类辑录,重新编排,形成一部资料汇编。汇编资料,依类辑录,是类书的基本特征,一般按类编排,所以称为类书。也有极少数按字韵(如《永乐大典》)或数目字(如《小学绀珠》)编排,可视为别体,而在汇编资料这一点上,则是一致的。 我国 历来有编纂类书的传统。早在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编制《皇览》(可惜已失传,仅有片段介绍),正是按"随类相从"的原则编纂的。其后类书层出不穷,林林总总,官修私撰,各擅其美。据张涤华《类书流别》统计,历代类书多达1171种,其中包括广义的类书。据庆芳荣《中国类书总目初稿》的着录,在严格意义上的类书,也有824种。类书的内容逐渐充实,体制日益完善,卷帙也越加增大,成为总结文化概貌的典籍。 唐宋以后各个大朝代的统治者,都以编纂大型类书来显示自己的文治功绩,正所谓"盛世修典"。《古今图书集成》是其中现存最大的类书。

《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的异同与关联

相同的都是中华文化典籍的瑰宝,均为集大成者,卷帙浩繁,影响深远。但是,在性质、内容、功能上,两书又有较大的差别。 《四库全书》的性质是丛书。丛书,亦称丛刊、丛刻、汇刻书。顾名思义,是把各自独立的著作汇合在一起刊印(或抄写),冠以总名。比如大家熟悉的《二十四史》,合印了《史记》、《汉书》等24部著名的史书。它们只是汇聚在一起,并没有拆散重编,仍保留各书的独立性。这既方便读者集中阅读,又起到了保存古籍的作用。 宋朝印刷术流行以后,丛书也盛行起来,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当推清朝乾隆敕编的《四库全书》。共收录3462种古籍,79337卷,约8亿字。基本上包括古代经、史、子、集四部的主要典籍,故号称《四库全书》。它充分显示了中华文化的整体实力,其功不可磨灭。不过,《四库全书》轻视科技著作,只收取少量医农、天文等古书,其他一概不收。 而《古今图书集成》则十分重视科技著述,特地设置天象典、历法典、坤舆典、禽虫典、草木典、食货典、考工典等,大量辑录有关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农桑、渔牧、医药、饮食、木工、陶工、宫室、器用等多学科、多门类的科技资料。无怪乎中外学者在编写中国古代科技论著时,都以它为主要参考书,而没有提到《四库全书》。
  《古今图书集成》还重视地方志、笔记、野史等的资料,不厌其烦地穷收尽取,其中人物传记的资料十分丰富,远远超过正史的收载量。
  还应该看到,《四库全书》属于专家用书,收录的都是名家的专著,供学者们进行学术研讨用。而《古今图书集成》则是工具书,收书范围广,超过《四库全书》的一倍以上 ,又经过分类筛选,形成二次文献,其使用价值比原著大大提高了。既可供专家学者查阅,寻找资料或线索;又方便一般读者了解某一问题或某类事物。不需要皓首穷经,熟背诗书,也不必把古书从头到尾啃一遍,就能按类查找,找到自己需要的部分。加上每一部都罗列了不同时期各种解说,使读者能更全面理解。所辑录的文献资料有深有浅,有的还录有注解,汇集在一起,读起来自有触类旁通之效。
  可以这么说,《古今图书集成》既具较高的学术性,又有广泛的实用性,兼有提高和普及两种功能,做到雅俗共赏。
  那么,这两部书又有什么关联呢?为什么在相距仅仅50年间,一再不惜重金,劳师动众来编纂、抄写或刊印呢?
  这是因为它们各有优势,可以互为补充。用清朝学者法式善的话来说:"我朝之《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则荟萃古今载籍,或分或合,尽善尽美,发凡起例,纲举目张,猗欤盛哉!"这段话里,"荟萃古今载籍,或分或合,尽善尽美",正道出类书与丛书的异同和互补的关系。“荟萃古今载籍”,是它们的共性;“或分或合”,则是它们各自的特性;而“尽善尽美”,就是它们互补的结果。

《古今图书集成》是现存最大的类书

在我国历代类书中,唐代的《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和《册府元龟》均号称卷帙浩繁,但比起《古今图书集成》来说,却相形见绌。论卷数,《古今图书集成》拥有1万卷,是《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的10倍,《艺文类聚》的100倍;论字数,达1.6亿字,是《册府元龟》的16倍多,《太平御览》的33倍多,超过《艺文类聚》160倍!只有明代的《永乐大典》的篇幅(2.2万多卷,3.7亿字)才超过它。可惜《永乐大典》几经战乱,仅残存3%。这样,《古今图书集成》就成为现存最大的类书,这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最近有学者猜测还有一部《永乐大典》埋在京郊十三陵中,不过,尚未得到证实。
  此外,《古今图书集成》在历代类书中出现较晚,按照类书发展的规律,一般都是"故不逮新",正是"前修未密,后出转精"。《古今图书集成》在分类缜密、溯源明流、百科内容等方面,也都远远超过以往的类书。

《古今图书集成》分类缜密的体现

类书既是把文献资料分类编次,重辑成书,其分类当否,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学术界普遍认为《古今图书集成》的分类有突破性的发展。概括起来有三大特点:
  第一,采用多级分类法。过去类书大都袭用二级分类法,即分为部和类(或称子目),但级差太大,不够周密,为克服这一缺点,只好把子目分细,结果子目越细,读者越难查找。《古今图书集成》则分为汇编、典、部三级,有效地弥补了二级分类的缺憾,便于读者掌握和查找。其实,典和部之间还有总部。如果某个典所属的部很少,内容也不多,就只设一个总部,总领其他各部;如果某个典所属的部较多,内容又较复杂,则多设几个总部,分别统率各自所属的部。因此,总部在后一种情况下也起到子目的作用,相当于一级分类,只不过没有普遍发挥作用罢了。这是《古今图书集成》根据具体情况而设置的,做到灵活机动。
  第二,采取经纬交织的方式。这是《古今图书集成》首创的,并运用得十分妥当。按汇编、典、(总部)、部编排,是经线分类。在每部之中又按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排列,这是纬线分类。经线和纬线都是为了贯彻"分类"的原则,所不同的是分类的标准。
  经线按文献资料的内容来分类,即按逻辑意义上的种属关系,层层划分。纬线则按文献资料的性质,包括重要与否、可靠与否以及其表现形式(图表或诗文、佳句等)来区分,经线与纬线互相交织,构成一个周密的分类网。
  第三,排列次序井然有序。各汇编(或典、总部、部)之间、各纬目之间的顺序十分讲究。拿汇编来说,先列历象汇编,次列方舆汇编,再列明伦汇编,这反映了当时所谓"天、地、人合为三才"的观念。又如历象汇编中天象典、岁功典、历法典、庶征典的先后,是按天象、时序、历法、自然变异的顺序来安排的,因为观天象才能定时序,观天象、定时序然后才有历法,而自然变异属于特殊现象,所以放在末尾。纬目中汇考和总论很重要,放在前面,纪事和杂录较琐细,作为汇考和总论的补充,就放在后面,外编多为荒唐难信之言,则放在最后。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博士导师朱天俊指出:“《古今图书集成》不论是在全书结构的设计上,还是在每部所辑资料的编次方法上,全都彻底地贯彻了'分类'的原则,从而把类书'以类聚事'的特点进一步推向深入,这是中国古代类书发展成熟的体现。《古今图书集成》本身,可以说是中国类书最为典型的代表。”

《古今图书集成》能提供溯源明流的资料

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古今图书集成》所收集的文献资料时代跨度非常大,上下三四千年,从上古到明末清初,都穷加搜索。历代的资料都有,而不限某一朝代的。实际上带有通史资料汇编的性质,这就为溯源明流提供了基础。
  另一方面,在严格按照经纬交织分类的同时,又注意到尽可能把内容、性质相同的资料,按时间先后的顺序排列,而不是随意堆砌。这样就使得源流分明,把历史沿革、古今演变突现出来。
  比如汇考,只要是有年月日可考者,必定依时间为序,按朝代先后,逐年逐月甚至逐日安排,而且加上小标题,把历史发展变化的脉络交待得清清楚楚。只是在年月无可稽考的情况下,才按先经史、后子集的顺序安排。
  又如,列传、艺文更是严格按朝代排列。至于选句、纪事、杂录和外编虽未明确标出朝代、年份,但仍是以时为序,先后相随。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某些部的汇考实际上就是某一事物或某门学科发展史的资料汇编。像历法总部的汇考,详细叙述了从伏羲氏作甲历到清初采用时宪历共76部历法的采用、修改及废置的过程,还一一把它们的内容或要点罗列出来。职方典各部汇考中专门立有建置沿革考,仔细考证该州府设置情况的古今变化。赋役部汇考就像一部中国赋税徭役史的刍形。学校部汇考构成中国教育发展史长编。

《古今图书集成》最具百科内容

类书按内容分可为专科性和综合性两大类。前者如《册府元龟》 ,专门收录有关君臣事迹的资料,其他一概不收。后者如《太平御览》 ,包括天地时序、帝王百官、动植器物、神鬼妖异等。
  《古今图书集成》属于综合性类书,而且是最具有百科内容的。全书6个汇编涵盖了古代文化的全部内容:
  历象汇编收集天文、气象、演算法、民俗、灾异的材料。
  方舆汇编辑录地理、行政区划、名山大川、少数民族、邻邦外国以及历代外交的文献资料。
  明伦汇编记载封建礼教的各种人际关系,包括帝王及其后宫、官制、宗族、朋友、姓氏、人生以及妇女等。
  博物汇编则广泛收罗各种技艺、方术以及动植物,包括农业渔牧、医理药方、卜筮占卦、鬼神祀典、佛道宗教、禽虫草木。
  理学汇编汇集各种学术思想及著作,着录大量书目,列举文章体裁、语言、文字以及书法的资料。
  经济汇编范围更为广泛,凡有关经世济民的典章制度、措施办法尽行收录,如学校教育、选贤举能、考核官员、赋役漕运、户口田制、酒茶油盐、礼仪乐律、军事刑法以及百工之事,等等。
  综上所述,《古今图书集成》涉及的学科,社会科学方面有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外交学、民族学、宗教学、民俗学、文学、语言学、文字学、教育学等,自然科学方面有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医学、农学、畜牧学、动物学、植物学、园艺学、机械学、工艺学、建筑学、数学、化学、矿物学等。确实是囊括万象,百科俱备,无愧于"康熙百科全书"的美誉。

《古今图书集成》的编纂者究竟是谁?

当初《古今图书集成》付印时,没有按照惯例在卷首列举纂修者,只在雍正御序和蒋廷锡所上的表文中,说经蒋廷锡校订付印,并没有提及原编者。后来竟讹传为"清蒋廷锡奉敕撰",着录于《清史稿•艺文志》。经专家查证大量材料,才发现真正的编纂者应该是陈梦雷。
  陈梦雷,字则震,一字省斋,福州侯官人。出生于清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 ,即19岁中进士,官居翰林院编修。后返闽省亲,适逢三藩之乱,被耿精忠拘进在僧寺,胁逼他接受伪职。陈梦雷拒不受任,并与同窗至友李光地共商灭敌之计,由李光地赴京上陈。此时有一名陈昞者,任伪官职,京城误传为陈梦雷。三藩削平之后,陈梦雷蒙寃被逮,论斩,后赦免,改谪奉天。而李光地却见死不救,当显官,充名儒。陈梦雷流放十六年间,传播知识,参修方志,为东北文教事业作出贡献。康熙东巡,蒙恩召回,奉旨侍读诚亲王。
  在此期间,陈梦雷利用诚亲王的藏书和资助,编成《汇编》。他自述道:“不揣蚊力负山,遂以一人独肩斯任”,“五载之内,目营手检,无间晨夕”。后来撰写《进汇编启》,托诚亲王代进,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
  可惜康熙皇帝病故后,陈梦雷又无辜地卷入政治漩涡。雍正皇帝夺得皇位后,残酷打击兄弟,诚亲王被囚,陈梦雷受牵连,再次遭贬东北,客死他乡。尽管雍正皇帝也承认《古今图书集成》的价值,还不惜重金刊印这部万卷巨著,但是却把陈梦雷的名字完全抹掉,另派蒋廷锡编校。所谓编校,只不过“增删数十万言”,不及全书的0.06%。况且基本框架并没有改动。

《古今图书集成》版本流传的情况

《古今图书集成》曾多次刊印,才得以完全地保存,没有遭到《永乐大典》的厄运。
  第一版是武英殿本,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用铜活字排印。这批铜活字是雍正皇帝为了刊印《古今图书集成》而特地下令浇铸的(可惜印后就逐渐失散了,。其后的武英殿本,只好用版刻或木活字印刷)。全书分订5020册,装潢得十分讲究,插图尤其精美,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印刷、装祯水准。而且只印了64部,非常珍贵,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第二版称美查版,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由创办《申报》的英国人美查弟兄出资,专门成立“图书集成印书局”,用三号扁体铅字来翻印,故又称“扁字本”。共印1500部,每部1628册。但校勘不精,错漏甚多。
  第三版是石印本,按照殿本版式影印,只是增加了24册考证(龙琴松着)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5年)印成,只了100部,又遭火灾,流传不广。
  第四版是缩印本,1934年中华书局用殿本影印,将9面拼成1页,装订成800册,另有8册考证。
  第五版是精装本,1984-1988年由中华书局和巴蜀书社联合出版,重新影印1934年版,统一编页码,增附索引,共82册(含考证、索引各一册)。
  另外,六十年代台湾也曾影印过殿本。
  以上均是印刷版,本版是电子版,以殿本为基础,并重新编制索引数据库。

中外学者对《古今图书集成》的评价

《古今图书集成》未付印前已得到皇室、重臣们的重视。康熙皇帝、诚亲王的支持自不待言。雍正皇帝对陈梦雷虽然横加贬斥,但是并未因人废言,禁毁此书,相反还大力督促修订付印,亲自作序,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广罗群籍,分门别类,统为一书。成册府之巨观,极图书之大备”。
  负责修订工作的蒋廷锡在上表中也指出,此书“经史子集,按部就班;赋颂文词,选章具体;下逮巵言野乘,不少阙遗;旁及释藏仙经,亦加选掇。条分缕析,若泝流以观澜;纲举目张,如振裘而挈领。两仪四象,咸囊括于篇中,六合九州,悉包笼于卷内”。
  既是康雍干三朝权臣、又是著名学者的张廷玉认为:“自有书契以来,以一书贯串古今,包罗万有,未有如我朝《古今图书集成》者,是书搜罗经史诸子百家,别类分门,自天象、舆地、明伦、博物、理学、经济,以至昆虫草木之微,无不俱备,诚册府之巨观,为群书之渊海。”他还从分类体制来和《永乐大典》相比较,充分肯定《古今图书集成》“剪裁厘正之功”,认为两书有“天壤之别”。
  晚清大名鼎鼎的康有为,在家藏的《古今图书集成》目录末尾题跋曰:“《古今图书集成》为清朝第一大书。将以轶宋之《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文苑英华》,而与明之《永乐大典》竞宏富者……诚中国之瑰宝也,愿为中国之文明保存之。”
  国外学者也一致给予极高的评价,称之为《中国百科全书》。或撰文介绍,或列为重要参考书,有的甚至还亲自替它编索引。
  例如,英国人迈耶斯早在1878年在《中国评论》上发表《中国皇家藏书书目》,对《古今图书集成》加以推荐。
  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第一卷参考文献简述中,强调指出:“我们经常查阅的最大的百科全书是《图书集成》。”
  1911年著名汉学家翟理斯特地替它编索引。俄国的瓦伯尔在1907年、日本文部省在1912年也先后出版《古今图书集成》的索引。

《古今图书集成》在流传过程中有哪些轶事?

《古今图书集成》的殿本面世之初,被视为珍本,除分藏内府,还颁赐大臣。张廷玉先后获赐两部,感到十分荣耀。乾隆年间为了编纂《四库全书》,向全国各地征集图书,采取奖励办法,其中规定进书500种以上者,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浙江的鲍士恭(知不足斋) ,范懋柱(天一阁) ,汪启淑(开万楼) ,和江苏的马裕各获赏赐一部。国外也十分注重收藏殿本,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收藏了全本,法国巴黎和德国柏林各藏有残本。
  有则掌故值得一提。据宁波天一阁馆藏介绍,清末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兵临城下,索款索物的清单中列有《古今图书集成》。这固然是一椿国耻事件,但从中也可以了解到该书在国外的影响。
  在清代,此书印数少,流传面窄,往往“求一见不可得”。为此,有的学者不辞辛劳,远道访求。道光年间江苏常熟学者张金吾及其师黄廷鉴,赶赴浙江桐乡邬镇,借读鲍氏知不足斋所藏的《古今图书集成》。两人冒暑挥汗,挑灯夜读,每天分读数十册。从中发现金代遗文数篇,收入《金文最》。康有为的老师朱次琦也曾到孔氏岳雪楼借读,一读就是三个月。
  据说乾隆年间有人提出120条问题,多为僻典,向号称才子的袁枚请教,袁枚回答不了。找人翻查《古今图书集成》,答出100条。有位孔某则全部答出,他自称读过七遍。
  中华书局总经理陆费逵在《影印缘起》也谈到:“儿时闻《图书集成》之名。某处有一部,某老人曾阅过几遍。心向往之,未见其书也。弱冠以后,编书撰文时时利用是书,获益匪浅。……每一事项,将关系之书,分条列入,一检即得。古人云事半功倍,此真可谓事一功万也。”所以,他下决心影印《古今图书集成》。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所收的资料十分丰富,为了方便读者,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特地影印此部,名曰《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装订成十二大本,广为流传。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撰写《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时,大量使用《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中天象典和岁功典的资料。
  著名地理学家张正烺编写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大量从方舆汇编的边裔典辑录了我国与欧洲、非洲、西亚、中亚、印度半岛各国或地区交往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