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問録──介紹電子版《古今圖書集成》及其索引
2006年
一、《古今圖書集成》何以得名?
答:《古今圖書集成》,原名《彙編》,成書於清朝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後來改名爲《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究竟是康熙皇帝改定的,還是雍正皇帝改定的,尚存争議。 不管哪一説,書名中的"今"都是指清朝初期,"古"則上溯到遠古。正如雍正上諭所説的:"貫穿古今,彙合經史,天文地理,皆有圖記,下至山川草木,百工製造,海西秘法,靡不備具,洵爲典籍之大觀。"編者陳夢雷説得更具體:"凡在六合之內,巨細畢舉。其在《十三經》、《二十一史》者,隻字不遺;其在稗史子集者,十亦只删一二。"也就是説,該書彙集了從上古到明末清初的文獻資料。在當時來説,確實做到了集古今圖書之大成,故名曰《古今圖書集成》。
二、《古今圖書集成》是部什麽性質的書?
答:《古今圖書集成》是一部類書。類書是中國古籍中頗爲獨特的一種。它把羣書拆散,分門别類輯録,重新編排,形成一部資料彙編。彙編資料,依類輯録,是類書的基本特徵,一般按類編排,所以稱爲類書。也有極少數按字韻(如《永樂大典》)或數目字(如《小學紺珠》)編排,可視爲别體,而在彙編資料這一點上,則是一致的。 我國歷來有編纂類書的傳統。早在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編製《皇覽》(可惜已失傳,僅有片段介紹),正是按"隨類相從"的原則編纂的。其後類書層出不窮,林林總總,官修私撰,各擅其美。據張滌華《類書流别》統計,歷代類書多達1171種,其中包括廣義的類書。據慶芳榮《中國類書總目初稿》的著録,在嚴格意義上的類書,也有824種。類書的內容逐漸充實,體制日益完善,卷帙也越加增大,成爲總結文化概貌的典籍。 唐宋以後各個大朝代的統治者,都以編纂大型類書來顯示自己的文治功績,正所謂"盛世修典"。《古今圖書集成》是其中現存最大的類書。
三、《古今圖書集成》和《四庫全書》有何異同?它們之間有何關聯呢?
答:相同的都是中華文化典籍的瑰寶,均爲集大成者,卷帙浩繁,影響深遠。但是,在性質、內容、功能上,兩書又有較大的差别。 《四庫全書》的性質是叢書。叢書,亦稱叢刊、叢刻、彙刻書。顧名思義,是把各自獨立的著作彙合在一起刊印(或抄寫),冠以總名。比如大家熟悉的《二十四史》,合印了《史記》、《漢書》等24部著名的史書。它們只是彙聚在一起,并没有拆散重編,仍保留各書的獨立性。這既方便讀者集中閲讀,又起到了保存古籍的作用。 宋朝印刷術流行以後,叢書也盛行起來,其中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當推清朝乾隆敕編的《四庫全書》。共收録3462種古籍,79337卷,約8億字。基本上包括古代經、史、子、集四部的主要典籍,故號稱《四庫全書》。它充分顯示了中華文化的整體實力,其功不可磨滅。不過,《四庫全書》輕視科技著作,只收取少量醫農、天文等古書,其他一概不收。 而《古今圖書集成》則十分重視科技著述,特地設置天象典、曆法典、坤輿典、禽蟲典、草木典、食貨典、考工典等,大量輯録有關天文、曆法、數學、地理、農桑、漁牧、醫藥、飲食、木工、陶工、宫室、器用等多學科、多門類的科技資料。無怪乎中外學者在編寫中國古代科技論著時,都以它爲主要參考書,而没有提到《四庫全書》。
《古今圖書集成》還重視地方誌、筆記、野史等的資料,不厭其煩地窮收盡取,其中人物傳記的資料十分豐富,遠遠超過正史的收載量。
還應該看到,《四庫全書》屬於專家用書,收録的都是名家的專著,供學者們進行學術研討用。而《古今圖書集成》則是工具書,收書範圍廣,超過《四庫全書》的一倍以上 ,又經過分類篩選,形成二次文獻,其使用價值比原著大大提高了。既可供專家學者查閲,尋找資料或綫索;又方便一般讀者瞭解某一問題或某類事物。不需要皓首窮經,熟背詩書,也不必把古書從頭到尾啃一遍,就能按類查找,找到自己需要的部分。加上每一部都羅列了不同時期各種解説,使讀者能更全面理解。所輯録的文獻資料有深有淺,有的還録有注解,彙集在一起,讀起來自有觸類旁通之效。
可以這麽説,《古今圖書集成》既具較高的學術性,又有廣泛的實用性,兼有提高和普及兩種功能,做到雅俗共賞。
那麽,這兩部書又有什麽關聯呢?爲什麽在相距僅僅50年間,一再不惜重金,勞師動衆來編纂、抄寫或刊印呢?
這是因爲它們各有優勢,可以互爲補充。用清朝學者法式善的話來説:"我朝之《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則薈萃古今載籍,或分或合,盡善盡美,發凡起例,綱舉目張,猗歟盛哉!"這段話裏,"薈萃古今載籍,或分或合,盡善盡美",正道出類書與叢書的異同和互補的關係。“薈萃古今載籍”,是它們的共性;“或分或合”,則是它們各自的特性;而“盡善盡美”,就是它們互補的結果。
四、爲什麽説《古今圖書集成》是現存最大的類書?
答:在我國歷代類書中,唐代的《藝文類聚》、宋代的《太平御覽》和《册府元龜》均號稱卷帙浩繁,但比起《古今圖書集成》來説,却相形見絀。論卷數,《古今圖書集成》擁有1萬卷,是《太平御覽》、《册府元龜》的10倍,《藝文類聚》的100倍;論字數,達1.6億字,是《册府元龜》的16倍多,《太平御覽》的33倍多,超過《藝文類聚》160倍!只有明代的《永樂大典》的篇幅(2.2萬多卷,3.7億字)才超過它。可惜《永樂大典》幾經戰亂,僅殘存3%。這樣,《古今圖書集成》就成爲現存最大的類書,這是不争的事實。雖然,最近有學者猜測還有一部《永樂大典》埋在京郊十三陵中,不過,尚未得到證實。
此外,《古今圖書集成》在歷代類書中出現較晚,按照類書發展的規律,一般都是"故不逮新",正是"前修未密,後出轉精"。《古今圖書集成》在分類縝密、溯源明流、百科內容等方面,也都遠遠超過以往的類書。
五、《古今圖書集成》分類縝密體現在哪里?
答:類書既是把文獻資料分類編次,重輯成書,其分類當否,就成爲至關重要的問題。學術界普遍認爲《古今圖書集成》的分類有突破性的發展。概括起來有三大特點:
第一,採用多級分類法。過去類書大都襲用二級分類法,即分爲部和類(或稱子目),但級差太大,不够周密,爲克服這一缺點,只好把子目分細,結果子目越細,讀者越難查找。《古今圖書集成》則分爲彙編、典、部三級,有效地彌補了二級分類的缺憾,便於讀者掌握和查找。其實,典和部之間還有總部。如果某個典所屬的部很少,內容也不多,就只設一個總部,總領其他各部;如果某個典所屬的部較多,內容又較複雜,則多設幾個總部,分别統率各自所屬的部。因此,總部在後一種情况下也起到子目的作用,相當於一級分類,只不過没有普遍發揮作用罷了。這是《古今圖書集成》根據具體情况而設置的,做到靈活機動。
第二,採取經緯交織的方式。這是《古今圖書集成》首創的,并運用得十分妥當。按彙編、典、(總部)、部編排,是經綫分類。在每部之中又按彙考、總論、圖、表、列傳、藝文、選句、紀事、雜録、外編排列,這是緯綫分類。經綫和緯綫都是爲了貫徹"分類"的原則,所不同的是分類的標準。
經綫按文獻資料的內容來分類,即按邏輯意義上的種屬關係,層層劃分。緯綫則按文獻資料的性質,包括重要與否、可靠與否以及其表現形式(圖表或詩文、佳句等)來區分,經綫與緯綫互相交織,構成一個周密的分類網。
第三,排列次序井然有序。各彙編(或典、總部、部)之間、各緯目之間的順序十分講究。拿彙編來説,先列曆象彙編,次列方輿彙編,再列明倫彙編,這反映了當時所謂"天、地、人合爲三才"的觀念。又如曆象彙編中天象典、歲功典、曆法典、庶征典的先後,是按天象、時序、曆法、自然變異的順序來安排的,因爲觀天象才能定時序,觀天象、定時序然後才有曆法,而自然變異屬於特殊現象,所以放在末尾。緯目中彙考和總論很重要,放在前面,紀事和雜録較瑣細,作爲彙考和總論的補充,就放在後面,外編多爲荒唐難信之言,則放在最後。
北京大學圖書館學博士導師朱天俊指出:“《古今圖書集成》不論是在全書結構的設計上,還是在每部所輯資料的編次方法上,全都徹底地貫徹了'分類'的原則,從而把類書'以類聚事'的特點進一步推向深入,這是中國古代類書發展成熟的體現。《古今圖書集成》本身,可以説是中國類書最爲典型的代表。”
六、爲什麽説《古今圖書集成》能提供溯源明流的資料?
答:這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古今圖書集成》所收集的文獻資料時代跨度非常大,上下三四千年,從上古到明末清初,都窮加搜索。歷代的資料都有,而不限某一朝代的。實際上帶有通史資料彙編的性質,這就爲溯源明流提供了基礎。
另一方面,在嚴格按照經緯交織分類的同時,又注意到盡可能把內容、性質相同的資料,按時間先後的順序排列,而不是隨意堆砌。這樣就使得源流分明,把歷史沿革、古今演變突現出來。
比如彙考,只要是有年月日可考者,必定依時間爲序,按朝代先後,逐年逐月甚至逐日安排,而且加上小標題,把歷史發展變化的脈絡交待得清清楚楚。只是在年月無可稽考的情况下,才按先經史、後子集的順序安排。
又如,列傳、藝文更是嚴格按朝代排列。至於選句、紀事、雜録和外編雖未明確標出朝代、年份,但仍是以時爲序,先後相隨。
可以毫不誇張地説,某些部的彙考實際上就是某一事物或某門學科發展史的資料彙編。像曆法總部的彙考,詳細敍述了從伏羲氏作甲曆到清初採用時憲曆共76部曆法的採用、修改及廢置的過程,還一一把它們的內容或要點羅列出來。職方典各部彙考中專門立有建置沿革考,仔細考證該州府設置情况的古今變化。賦役部彙考就像一部中國賦稅徭役史的芻形。學校部彙考構成中國教育發展史長編。
七、何以見得《古今圖書集成》最具百科內容?
答:類書按內容分可爲專科性和綜合性兩大類。前者如《册府元龜》 ,專門收録有關君臣事蹟的資料,其他一概不收。後者如《太平御覽》 ,包括天地時序、帝王百官、動植器物、神鬼妖異等。
《古今圖書集成》屬於綜合性類書,而且是最具有百科內容的。全書6個彙編涵蓋了古代文化的全部內容:
曆象彙編收集天文、氣象、演算法、民俗、災異的材料。
方輿彙編輯録地理、行政區劃、名山大川、少數民族、鄰邦外國以及歷代外交的文獻資料。
明倫彙編記載封建禮教的各種人際關係,包括帝王及其後宫、官制、宗族、朋友、姓氏、人生以及婦女等。
博物彙編則廣泛收羅各種技藝、方術以及動植物,包括農業漁牧、醫理藥方、蔔筮占卦、鬼神祀典、佛道宗教、禽蟲草木。
理學彙編彙集各種學術思想及著作,著録大量書目,列舉文章體裁、語言、文字以及書法的資料。
經濟彙編範圍更爲廣泛,凡有關經世濟民的典章制度、措施辦法盡行收録,如學校教育、選賢舉能、考核官員、賦役漕運、户口田制、酒茶油鹽、禮儀樂律、軍事刑法以及百工之事,等等。
綜上所述,《古今圖書集成》涉及的學科,社會科學方面有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外交學、民族學、宗教學、民俗學、文學、語言學、文字學、教育學等,自然科學方面有天文學、氣象學、地理學、醫學、農學、畜牧學、動物學、植物學、園藝學、機械學、工藝學、建築學、數學、化學、礦物學等。確實是囊括萬象,百科俱備,無愧於"康熙百科全書"的美譽。
八、《古今圖書集成》的編纂者究竟是誰?
答:當初《古今圖書集成》付印時,没有按照慣例在卷首列舉纂修者,只在雍正御序和蔣廷錫所上的表文中,説經蔣廷錫校訂付印,并没有提及原編者。後來竟訛傳爲"清蔣廷錫奉敕撰",著録于《清史稿•藝文志》。經專家查證大量材料,才發現真正的編纂者應該是陳夢雷。
陳夢雷,字則震,一字省齋,福州侯官人。出生于清朝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 ,即19歲中進士,官居翰林院編修。後返閩省親,適逢三藩之亂,被耿精忠拘进在僧寺,脅逼他接受僞職。陳夢雷拒不受任,并與同窗至友李光地共商滅敵之計,由李光地赴京上陳。此時有一名陳昞者,任僞官職,京城誤傳爲陳夢雷。三藩削平之後,陳夢雷蒙寃被逮,論斬,後赦免,改謫奉天。而李光地却見死不救,當顯官,充名儒。陳夢雷流放十六年間,傳播知識,參修方志,爲東北文教事業作出貢獻。康熙東巡,蒙恩召回,奉旨侍讀誠親王。
在此期間,陳夢雷利用誠親王的藏書和資助,編成《彙編》。他自述道:“不揣蚊力負山,遂以一人獨肩斯任”,“五載之內,目營手檢,無間晨夕”。後來撰寫《進彙編啓》,托誠親王代進,得到康熙皇帝的賞識。
可惜康熙皇帝病故後,陳夢雷又無辜地捲入政治漩渦。雍正皇帝奪得皇位後,殘酷打擊兄弟,誠親王被囚,陳夢雷受牽連,再次遭貶東北,客死他鄉。儘管雍正皇帝也承認《古今圖書集成》的價值,還不惜重金刊印這部萬卷巨著,但是却把陳夢雷的名字完全抹掉,另派蔣廷錫編校。所謂編校,只不過“增删數十萬言”,不及全書的0.06%。况且基本框架并没有改動。
九、《古今圖書集成》版本流傳的情况如何?
答:《古今圖書集成》曾多次刊印,才得以完全地保存,没有遭到《永樂大典》的厄運。
第一版是武英殿本,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用銅活字排印。這批銅活字是雍正皇帝爲了刊印《古今圖書集成》而特地下令澆鑄的(可惜印後就逐漸失散了,。其後的武英殿本,只好用版刻或木活字印刷)。全書分訂5020册,裝潢得十分講究,插圖尤其精美,代表了當時最高的印刷、裝禎水準。而且只印了64部,非常珍貴,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第二版稱美查版,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由創辦《申報》的英國人美查弟兄出資,專門成立“圖書集成印書局”,用三號扁體鉛字來翻印,故又稱“扁字本”。共印1500部,每部1628册。但校勘不精,錯漏甚多。
第三版是石印本,按照殿本版式影印,只是增加了24册考證(龍琴松著) 。光緒二十年(公元1895年)印成,只了100部,又遭火災,流傳不廣。
第四版是縮印本,1934年中華書局用殿本影印,將9面拼成1頁,裝訂成800册,另有8册考證。
第五版是精裝本,1984-1988年由中華書局和巴蜀書社聯合出版,重新影印1934年版,統一編頁碼,增附索引,共82册(含考證、索引各一册)。
另外,六十年代臺灣也曾影印過殿本。
以上均是印刷版,本版是電子版,以殿本爲基礎,并重新編製索引數據庫。
十、中外學者怎樣評價《古今圖書集成》呢?
答:《古今圖書集成》未付印前已得到皇室、重臣們的重視。康熙皇帝、誠親王的支持自不待言。雍正皇帝對陳夢雷雖然橫加貶斥,但是并未因人廢言,禁毀此書,相反還大力督促修訂付印,親自作序,給予很高的評價,認爲它“廣羅群籍,分門别類,統爲一書。成册府之巨觀,極圖書之大備”。
負責修訂工作的蔣廷錫在上表中也指出,此書“經史子集,按部就班;賦頌文詞,選章具體;下逮巵言野乘,不少闕遺;旁及釋藏仙經,亦加選掇。條分縷析,若泝流以觀瀾;綱舉目張,如振裘而挈領。兩儀四象,咸囊括於篇中,六合九州,悉包籠於卷內”。
既是康雍乾三朝權臣、又是著名學者的張廷玉認爲:“自有書契以來,以一書貫串古今,包羅萬有,未有如我朝《古今圖書集成》者,是書搜羅經史諸子百家,别類分門,自天象、輿地、明倫、博物、理學、經濟,以至昆蟲草木之微,無不俱備,誠册府之巨觀,爲群書之淵海。”他還從分類體制來和《永樂大典》相比較,充分肯定《古今圖書集成》“剪裁厘正之功”,認爲兩書有“天壤之别”。
晚清大名鼎鼎的康有爲,在家藏的《古今圖書集成》目録末尾題跋曰:“《古今圖書集成》爲清朝第一大書。將以軼宋之《册府元龜》、《太平御覽》、《文苑英華》,而與明之《永樂大典》競宏富者……誠中國之瑰寶也,願爲中國之文明保存之。”
國外學者也一致給予極高的評價,稱之爲《中國百科全書》。或撰文介紹,或列爲重要參考書,有的甚至還親自替它編索引。
例如,英國人邁耶斯早在1878年在《中國評論》上發表《中國皇家藏書書目》,對《古今圖書集成》加以推薦。
英國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在其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第一卷參考文獻簡述中,强調指出:“我們經常查閲的最大的百科全書是《圖書集成》。”
1911年著名漢學家翟理斯特地替它編索引。俄國的瓦伯爾在1907年、日本文部省在1912年也先後出版《古今圖書集成》的索引。
十一、《古今圖書集成》在流傳過程中有哪些軼事?
答:《古今圖書集成》的殿本面世之初,被視爲珍本,除分藏內府,還頒賜大臣。張廷玉先後獲賜兩部,感到十分榮耀。乾隆年間爲了編纂《四庫全書》,向全國各地徵集圖書,採取獎勵辦法,其中規定進書500種以上者,賜《古今圖書集成》一部,浙江的鮑士恭(知不足齋) ,范懋柱(天一閣) ,汪啓淑(開萬樓) ,和江蘇的馬裕各獲賞賜一部。國外也十分注重收藏殿本,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收藏了全本,法國巴黎和德國柏林各藏有殘本。
有則掌故值得一提。據寧波天一閣館藏介紹,清末第二次鴉片戰争時期,英法聯軍兵臨城下,索款索物的清單中列有《古今圖書集成》。這固然是一椿國恥事件,但從中也可以瞭解到該書在國外的影響。
在清代,此書印數少,流傳面窄,往往“求一見不可得”。爲此,有的學者不辭辛勞,遠道訪求。道光年間江蘇常熟學者張金吾及其師黃廷鑒,趕赴浙江桐鄉鄔鎮,借讀鮑氏知不足齋所藏的《古今圖書集成》。兩人冒暑揮汗,挑燈夜讀,每天分讀數十册。從中發現金代遺文數篇,收入《金文最》。康有爲的老師朱次琦也曾到孔氏岳雪樓借讀,一讀就是三個月。
據説乾隆年間有人提出120條問題,多爲僻典,向號稱才子的袁枚請教,袁枚回答不了。找人翻查《古今圖書集成》,答出100條。有位孔某則全部答出,他自稱讀過七遍。
中華書局總經理陸費逵在《影印緣起》也談到:“兒時聞《圖書集成》之名。某處有一部,某老人曾閲過幾遍。心嚮往之,未見其書也。弱冠以後,編書撰文時時利用是書,獲益匪淺。……每一事項,將關係之書,分條列入,一檢即得。古人云事半功倍,此真可謂事一功萬也。”所以,他下决心影印《古今圖書集成》。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所收的資料十分豐富,爲了方便讀者,1959年人民衛生出版社特地影印此部,名曰《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録》,裝訂成十二大本,廣爲流傳。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撰寫《中國五千年來的氣候變遷》時,大量使用《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中天象典和歲功典的資料。
著名地理學家張正烺編寫的《中西交通史料彙編》中,大量從方輿彙編的邊裔典輯録了我國與歐洲、非洲、西亞、中亞、印度半島各國或地區交往的史料。
十二、爲什麽要給《古今圖書集成》編製索引?
答:類書的性質是資料彙編、依類輯録的,它本身就是二次文獻,那還有没有必要給它編索引呢?回答是肯定的。
類書和索引有相同之處,都是經過加工的文獻,可加工的角度不同,功用各異。類書把古代文獻資料按類重新輯録彙編而成,索引則通過一定方式指引讀者去檢索文獻。索引一般只消指明文獻資料中各個條目的出處(即册次頁碼甚至行數),比較便捷,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編製索引。也就是説,索引比類書更具有靈活多樣性,濃縮度大。
加上類書輯録的是古代文獻,索引是編給現代讀者使用的,古今有别,功能不同。類書的分類和類目,都是按照古代的觀念來確定的,現代的讀者,特别是年輕的讀者,并不一定熟悉,查閲起來比較困難,需要有適合現代讀者的索引來引路。
一句話,類書索引的作用在於揚類書之所長,補類書之所短,使讀者更方便利用類書。
《古今圖書集成》篇幅巨大,光目録就有40卷,涉及面又特别廣泛,更需要給它編製索引。外國學者對此反應很快,本世紀初俄國、英國、日本紛紛爲之編成索引。
而國內行動遲緩,1962年胡道靜在其長文《<古今圖書集成>的情况、特點及其作用》中强調指出:“今後《集成》還要充分地被使用,索引工作就很亟迫需要進行。”
過了20多年,張舜徽、戚志芬等專家仍在呼籲,應該儘快組識人力編出全面、高質量的索引來。前輩學者的殷切盼望,令人深受鼓舞。
十三、國內外先後編過哪些《古今圖書集成索引》?
答:據錢亞新《<古今圖書集成>及其新編索引》一文中的《<古今圖書集成>索引統計表》計有:
次序 | 出版年 | 編 者 | 書 名 | 出版地 | 1 | 1907 | (俄)瓦伯爾 | 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索引 | 聖彼德堡 | 2 | 1911 | (英)翟理斯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索引
| 倫敦 | 3 | 1933 | (日)瀧沢俊亮 | 古今圖書集成分類索引 | 大連 | 4 | 1963 | 牟潤孫等 | 古今圖書集成中明人傳記索引 | 香港 | 5 | 1964 | 文星書局 | 古今圖書集成索引
| 臺北 | 6 | 1972-1977 | (日)桝尾武 | 古今圖書集成引用書目録稿 | 日本 | 7 | 1982 | 復旦大學圖書館 | 古今圖書集成類目索引(油印本) | 上海 | 8 | 1985 | 林仲湘等 | 古今圖書集成索引(油印本)
| 南寧 | 9 | 1988 | 廣西大學《古今圖書集成》索引編寫組 | 廣西大學《古今圖書 古今圖書集成索引(爲前者修訂增刊本) | 成都 |
此外,還有兩種帶索引性質的目録:
1913年(日)文部省古今圖書集成分類目録》,東京
1957年蘭州大學圖書館《古今圖書集成目録》(油印本)蘭州
錢先生在收到第8種油印本時喜出望外,當日回信(也是他老人家的日記)説他60年前的夙願得以實現,主動提出“樂以爲序”,後寫成上文。
文中認爲前7種索引“顯然是不够全面的,使用時難免有偏缺之憾”。而對於第9種索引則給予極高的評價,從體系、類型、著録、字形、參照和排檢6個方面説明其特點和價值。
錢先生指出:“總的説來,這部新編的索引規模宏大,條目全面,實用方便。這就爲讀者可以利用而發揮其更大的作用。它不僅是我國古籍索引中的巨著,而且具有開拓創新的功績。編者對於我國學術界的貢獻,對於發揚我國古籍的功用,做了一件不朽的事業。”最後,意猶未盡,還賦詩一首,其中有“新編索引效無窮”句。他病逝前還鄭重其事把這部索引轉贈給中國索引學會。
該索引正式出版後,先後有16位專家分别撰文評論,有的高校(如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系還在課堂上作爲典型例子講解。
經廣西教委組織胡道靜、張舜徽、趙國璋、朱天俊、林焕標等專家通訊鑒定,由胡先生綜合寫出如下鑒定意見:
“本項科技成果卓越地完成了內容繁重、規模宏大、結構繁複的《古今圖書集成》的多角度多功能的索引工作,使這部中外聞名、有廣泛使用價值的中國古典文獻百科全書從此具備了能應付各種要求進行迅捷有效的檢索系統,大大加强這部巨型百科全書的使用效率,對文化學術的研究工作起到重大的助手作用,在索引工作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本索引尋繹出原書結構上經緯交錯的特點,分别從經綫編出部名索引、類别索引,從緯綫上編出圖表索引、人物傳記索引,綱舉目張,有條不紊,使全書中的人、事、物都能一檢即獲,顯示出傑出的設計能力,富有創造意義,在世界漢學索引工作中達到了先進的水準。”
因此,我們的《古今圖書集成索引》先後榮獲國家教委人文科學二等獎、廣西社科一等獎、中國索引學會特等獎等多項大獎。
十四、電子版《古今圖書集成》有哪些優勢?
答:以上介紹的都是印刷版《古今圖書集成》及其索引。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出現電子版古籍及其索引,這是電腦時代的需要。本版《古今圖書集成》正是採用先進的電子技術,將原書移植於電腦光盤中,并編製出系列的數據庫索引。扼要地説,有下列多種優勢:
第一,古今結合,面向新世紀。它是古籍整理與現代科技的結晶,使古代文獻焕發現代化的青春,適應21世紀的新要求。
第二,擴大流傳,長期保存。原書部頭太大,書價甚高,收藏單位少,過去許多人只知其名,未見其書。電子版價廉物美,皇家珍藏普及于尋常百姓家。又不怕蟲蛀,可長期收藏。
第三,掃描録入,保持雍正六年武英殿銅活字本的原貌。不僅有文獻價值,還有文物價值。洋溢著古色古香,覽之恍如與古人對晤。
第四,查閲方便,免去尋書翻頁之勞。可直接通過索引數據庫調出原文圖像,原文圖像與索引數據庫同時顯示,并能前後翻頁,等等。
第五,易於攜帶,用數字壓縮技術,把原來滿滿幾大書架的綫裝書濃縮在27張光盤中,不必擔心占滿了書房或書庫,只消裝在一隻提袋裏就可以隨便挪動。
第六,方便檢索,特地編製了一批索引數據庫,可從各個字段去查找資料。
隨着電腦技術的發展、軟件版本不斷的提高,還會推出許多方便用户的功能。
十五、數據庫索引和全文索引各有什麽長短?
答:電子版索引可以分爲全文索引和標目式多字段數據庫索引。
全文索引是在文本文件的基礎上進行。最簡單的是逐字的索引,電腦本身就有此功能,不必對文本文件進行加工,檢全率和檢準率是100%的。而詞語索引(主要指兩個字以上的)由於目前漢語在書面語中尚未分詞連寫,電腦本身無法檢索,靠電腦軟件識别,檢準率不可能達到100%,特别在古文獻中命中率更低。全文索引一般是單一字段的。
標目式多字段數據庫索引則不須依賴文本文件。特點是有多個字段,例如人名索引,除人名外還有朝代、字號、籍貫、校注、所在部名、所引書目等字段,這樣就把人名索引中常遇到的難題(同姓名的甄别),順利地加以解决了。檢索的渠道也更多了,可以通過朝代、字號、籍貫分别進行查找,并且標出殿本各印次的册頁碼和塊碼(如1934年的綫裝本、1984-1988年的精裝本以及所在的彙考名、典名、卷次、部名) 。如果把人名跟這些字段組配起來,命中率更高。而全文索引的人名索引碰到同姓名者,用户需要一條一條去核對原書,才能確定是否是要找的那個人。這就存在大量的“索引垃圾”,排除工作需要花費許多精力和時間。
本版索引採用標目式多字段數據庫索引,是考慮到多種因素的,除了因爲原文是圖像,不能用全文索引。更主要的原因是,由於《古今圖書集成》是類書,已經分類編排好了,應該充分利用類書這一特點,深入挖掘其內在的或相關的信息。例如許多部的緯目中有藝文這一項,已經把有關該部的詩文名篇都集中在一起,可以十分順利地摘録篇名、作者、朝代、文體等信息,建立起藝文數據庫,進行索引。
類書往往有助於編製源數據庫。源數據庫指的是它本身就提供了用户需要的事實或資料,不必再去查原書。例如本版索引中的《户口部、田制部人口田畝統計數據庫》,就屬於源數據庫。該庫列有統計年代、統計範圍、人口統計數、田畝統計數、所引書名、所在部名等字段,已經把該部的信息盡行列出,滿足了讀者的需要。這只有根據《古今圖書集成》才做得到。源數據庫代表未來的方向,值得大力編製。
利用標目式多字段數據庫索引還有個特點,能够對信息和資料進行對比、運算。例如人名有重收的,朝代、字號、籍貫可以互相補充。又如人口統計數字可以把各數字相加成全國的或某一地區的數字。
十六、本版索引編製者的前期準備如何?
答:應該説,是作了長期的、充分的準備工作。
首先,對《古今圖書集成》的分類、體例進行研討。1984年以來16年間反復思考,認識不斷深入。最初,完全信賴原書的《凡例》、《目録》,後來用正文來核對,發現了不少問題,逐一進行勘誤。例如部數《凡例》漏了8部,應爲6117部。并對其分類框架提出自己的看法,發現經緯交織的特點,得到專家們的肯定。據此製定了索引的總體方案。還對一些關鍵問題(如字形、參照系統、加注、內容增删等)進行論證。推敲過多種方案,作抽查測試、徵詢專家意見,最後才確定下來。
其次,努力把握電子版索引的功能,從1989年起先後選用過Dbase、Foxbase、Foxprow、Delphi等數據庫管理系統,進行分析比較。逐步解决了不少技術難關,如字庫的選擇、數據庫結構的設計、有關程序的編寫,等等。
第三,積累其他相關知識。給《古今圖書集成》這樣百科性類書編索引,更需要多學科的專門知識,如文獻學、文字學、訓詁學、歷史學以及中醫學。編製者大多有高級職稱,從事上述課程的教學科研。1995-1996年曾領取并完成國家教委《古文獻整理手段現代化問題──電腦大型字庫的字形問題研究》,爲本版索引的字形處理作了充分的理論和資料的準備。
第四,經過16年的實踐,建立起一支老中青、多學科、師生結合的索引編製隊伍。有學科帶頭人、學術骨幹和後起之秀。
正因爲有這樣長期的積累、準備,所以才有可能在决定出版後,以較快的速度編製出一系列的索引數據庫。
十七、本版索引有哪些內容?
答:根據《古今圖書集成》分類的特點和標目式多字段數據庫的功能,本版索引建立52個數據庫,119萬條記録,共約3836萬字。
首先,建立《經緯目録數據庫》,目的是把"經緯交織"的分類特點充分揭示出來。10個緯目作爲字段,經目中6彙編32典6117部都作爲記録,豎經橫緯,正好體現"經緯交織"。既可以查找經目,又可以查找緯目,還有卷次、校勘記、參見條、相關部。
值得注意的是參見條,有其特殊作用:(1)挖掘信息,指出該部的異名及相關的名稱;(2)溝通古今,選擇書中對古奧部名的釋義或指出相應的現代概念;
相關部的作用是利用電腦的鏈接功能串通各部,指明可參考有關的部,把有關係的部相互聯繫起來。
其次,編製各種索引數據庫,運用標目式多字段索引數據庫對原文進行加工,提取有效的信息,建立起一系列的索引數據庫,大大提高了檢凖率,而且可以從各個字段進行檢索。
經目方面的索引數據庫包括《乾象典星名數據庫》、《歲功典四時年節風俗數據庫》、《庶征典天災數據庫》、《文學典詩詞曲體裁數據庫》、《樂律典樂器及樂曲數據庫》、《禽蟲典動物數據庫》、《草木典植物數據庫》、《神異典廟寺觀塔數據庫》、《考工典亭臺樓閣數據庫》、《醫部藥方數據庫》、《户口部田制部人口田畝數據庫》等。它們的作用是供查找某典或某部的某類事物,如星名、風俗、天災以及藥方、人口田畝等。
緯目方面的索引數據庫,大的有《圖表數據庫》、《藝文數據庫》和《人物傳記數據庫》,小的有《職方典小彙考數據庫》、《醫部門項數據庫》等。
按一般類别來看,索引数据庫有:圖表類(含圖和表)、列傳類(含人物傳記)、引書類(含全書中各種引書,達60.6萬條記録)、文學藝術類(含藝文、選句、詩詞曲體裁、樂器、畫名、縮略語)、天文類(含星名、日食月食)、歷史類(含歷史紀元、歷史地名、歷史典籍、城池、關隘、故居、陵墓、石名、泉井、橋梁驛站、亭臺樓閣)、行政區劃類(含職方典小彙考、職方典縣名)、醫藥衛生類(含醫部門項、醫論、藥方、藥名、藥方書名表、養生法及警語)、經濟類(含人口及田畝、錢幣、酒茶、食品、服飾、倉庫)、生物類(含禽蟲、草木、禽蟲草木書名表)、宗教類(含諸佛、寺廟觀塔)。
十八、本版索引在字形處理上有何獨到之處?
答:整理古籍面臨的字形問題很多,諸如繁簡字、異體字、通假字、古今字、避諱字、錯字和新舊字形。而類書由於輯録自群書,來源不一,字形更加複雜,往往同在一頁同一個字有不同的寫法,甚至同一部名在總目、卷目、小標題也用了不同的寫法。對此,本版索引分别情况,作了妥善處理:
保留繁體字、通假字、古今字,一般不改。缺筆避諱字和錯字徑改,改字避諱字(如玄改爲元、胤改爲引)則加注説明。
新舊字形只取新字形,舊字形一律改用新字形。這個問題曾作爲專題探討過,因爲新舊字形涉及面廣,據統計達45%以上,目前尚未有新舊字形全部兼收的電腦字庫,再則新舊字形的差别是十分細微的(如吴-吳、册-冊、吕-呂、黄-黃),大家都能認同,不會當成兩個不同的字看待,改動也無妨。
在異體字處理上,是“能改的就改,不應改的就不改”,後者指作者姓名用的,總的原則是儘量改。爲的是避免一字兩收,查找不便。
另外,爲了方便大陸用户,另行把索引中的繁體字、異體字統一改爲規範的簡化字、選用字(即正字),可供用簡化字、選用字检索。
十九、本版索引在校勘和加注上下了哪些功夫?
答:本來索引本身并不承擔校勘的責任,只消引導讀者查到原文就算完成任務了,但是如果替讀者多考慮一下,原文錯了,而索引將錯就錯,讀者又怎麽查得到呢?在編製索引中會發現些疑點,認真核對一下,就能刊正。有時不過是舉手之勞,有時會多花些功夫,也是值得的。當然,索引仍應以索引爲主,校勘是捎帶的。
本版索引主要在《經緯目録數據庫》和《藝文數據庫》多作了些校勘,并寫出校勘記。這是因爲經緯目録是全書的綱目,稍有錯漏,影響面相當廣,對其他索引數據庫有連鎖反應。所以,把總目、卷目、正文三者相互對照,發現問題,辨其正誤,寫出146條校勘記。至於藝文這項緯目,本是文人理所當然會重視,并且駕輕就熟完全能編好。可惜的是,不知是陳夢雷編纂時間太緊,忙中出錯,還是蔣廷錫妄加竄改,錯漏實在不少。多是作者姓名弄錯和朝代標錯標漏,一共寫出793條校勘記,還不包括大量的以字行、以封號爵位代替姓名以及跨朝代需要統一的情况。
至於加注,使用得更爲普遍,除了考證性的注文,還有注釋性和區别性的注文。例如,對改字避諱字"元"有必要加"當作玄",予以説明。又如同名的部名"杜鵑部",應分别注明"動物"和"植物"。
二十、本版索引有怎樣的參照系統?
答:一部完善的索引,需要安排各種參照,使標目互相聯繫起來。根據國際標準組職(ISO)的規定,參照所揭示的語義關係有三種基本類型,即等同關係、等級關係和相關關係。結合《古今圖書集成》數據庫的索引的實際情况,還可以增加附於關係。所以採用下列參照系統:
第一,等同關係,一般是指異名、别名。在主條目末加注"即爲××"、"一曰(亦曰、又曰××)"、"又稱××"、"俗稱××"、"舊稱××",等等。在參照條目則加注"見××"。
第二,包含關係,指種屬概念之間的關係。在主條目末加注"含××"、"內有××",在參照條目末加注"屬××"。
第三,附於關係,在主條目加注"附××"、"另有××"、"與××相對",在參照條目加注"附於××"。
第四,相關關係,在主條目加注"詳××"、"參閲××"。
二十一、今後有什麽打算?
答:1999年國慶前夕,該電子版正式出版了。在年底的中國索引學會年會上展示,受到與會者的讚揚,認爲在檢索速度、多功能、多渠道等方面大大超過了印刷版。接着專家們也發表評論,認爲是“古籍整理與現代科技的成功結合”,“電子版古籍索引的一個範例”。先後有新華社、《中國新聞報》、《中華讀書報》、《中國新書目》、《出版廣角》等10多家報刊作了報導。北京故宫博物院還特地把它作爲古今合璧的新成果加以珍藏,發給收藏證書。
照説經過16年的艱苦奮鬥,可以結束這一馬拉松式的科研工作了。但是,課題組同仁們并未停下脚步,就此甘休。在讚揚聲中主動找差距,認爲該版仍有不足之處。由於趕着獻禮,來不及把引書索引數據庫收進去。引書索引數據庫的記録達50萬條,是已經出版的一倍多。另外,爲了適應大陸用户的需要,還應增加輸入簡化字可以查找繁體字原文的功能。再有,從電子出版物的角度來説,有個不斷升級提高的問題,從1.0版升到2.0版、3.0版……,不斷完善。因此,我們又轉入製作2.0版。
開始,遇到經費緊張的問題。由於該電子版出版後不久,就遭到瘋狂的盜版,盜版便宜,到處都有賣。嚴重影響正版的銷路,出版社虧了本,表示無法在資金上支持我們升級。在這種情况下,我們仍堅持工作,苦撑苦熬著。後來幸虧得到自治區領導的大力支持,撥給經費。我們非常感激,努力完成該項任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