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油印本、印刷版到電子版
——論《古今圖書集成索引》的編製
2003年3月
從1984年開始,我們投入到《古今圖書集成索引》的編製工作中,經過近20年的艱苦努力,從油印本、印刷版到電子版,取得了多項階段性的成果,如今還在爲電子版的升級版緊張地工作着。這裏擬對實際工作做簡要的回顧,重點對有關的理論問題作進一步的探討。
一、《古今圖書集成》及其索引的價值
清代陳夢雷編纂的《古今圖書集成》,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類書。全書1萬卷,1.6億字,爲《新不列顛百科全書》的5倍多。該書分門别類收集了從上古到明末清初的古文獻資料。舉凡天文地理、經書史册、人倫世事、典章制度乃至禽蟲草木、琴棋書畫、醫論藥方、百工技藝,囊括盡至,被譽爲“康熙百科全書”。它還注重從方志、筆記中搜尋前人所忽略的文獻資料,如科技史料、地方文獻、少數民族和外國的信息。問世近三百年來,一直備受中外學者的重視。英國著名的漢學家翟理斯親自爲之編製英文索引,李約瑟編寫《中國科學技術史》以該書爲主要參考書。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撰寫《中國五千年來氣候變遷》、地理專家張正烺輯録《中國交通史料彙編》,都大量引用了它的特有資料。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該書第一版,即武英殿銅活字本,是雍正皇帝不惜重金專門爲印刷該書而下令澆鑄一批銅活字,只印了64套,代表當時最高的印刷水準。後來這批銅活字失散了,因而該版成了罕有的文物。
由於該書卷帙浩繁,光目録就有40卷,加上它按古人的觀念來分類,立名目,今人查閲起來深感不便,有必要替它編製索引。外國學者對此反應很快,本世紀初俄國、英國、日本紛紛替它編成多種索引,而國內行動遲緩,六十年代才開始編出一些,但多爲局部的,難免有偏缺之憾。①著名學者錢亞新、張舜徽等多次呼籲儘快組織人力編製全面的、高質量的《古今圖書集成索引》。
二、編製索引的回顧
(一)油印本階段
1984年我們用“土法上馬”的辦法創業。首先,對《古今圖書集成》一書進行全面的摸底,逐部逐卷地清點,加以編號。發現全書應是6117部,而舊説(據原書的凡例)少算了8部。同時,對類書的關鍵問題——分類進行深入的探討,發現該書分類的突出特點是“經緯交織”。其經綫分類分爲6個彙編、32個典、6117部。緯綫分類,在每部中分列彙考、總論、圖、表、列傳、藝文、選句、紀事、雜録、外編等10項(無則缺之)。這一發現得到胡道靜等專家的讚賞,也爲編製索引奠定了基礎。很快就編出了三大本油印本,共80萬字。向全國省級和高校圖書館征訂。錢亞新先生收到當天就回信,説他60年前的夙願得以實現了,主動提出“樂以爲序”。不少圖書館來信希望能早日正式出版。
(二)印刷版階段
不久,中華書局和巴蜀書社準備聯合翻印中華書局1932年版的綫裝本,計劃在正文後面附索引。我們得知,急忙馳書争取編製索引的任務,後來瞭解到有好幾家在競争。由於我所的油印本構思全面、編排細緻、刻印清晰,最後被確定在此基礎上擴編。
從1985年到1988年,我們組織了8位教職員以及二三十名研究生、本科生,夜以繼日地苦幹,平日的課餘、節假日都在加班加點。用手工辦法,先後抄録了22萬張卡片,每張卡片都要經過標引、抄録、注碼、排卡、打碼等工序,每道工序都要反復核實。該版特地安排在南寧市內用照相排版,我們負責培訓工人學會繁體字,包起全部校核以及挖改任務。往返於學校與印刷廠之間,風雨無阻,足足忙了兩年半,終於完成了275萬字的編印任務。
該版索引正式出版後,引起很大的反響,先後有16位專家寫了評介,給予好評。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文工具書教程》中用了4千多字的篇幅作詳盡的講解、推薦。②在中國索引學會彙編的《索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魯海、陳東輝、計儒森的三篇論文從不同角度給予高度評價。③廣西教委專門組織胡道靜、張舜徽、趙國璋、朱天俊、林焕標等知名專家進行通訊鑒定,結論是:“本項科技成果卓越地完成了內容繁重、規模宏大、結構繁複的《古今圖書集成》的多角度、多功能的索引工作,使這部中外聞名、有廣泛使用價值的中國古典文獻百科全書從此具備了應付各種要求進行迅捷有效的檢索系統,大大加强這部巨型百科全書的使用效率,對文化學術的研究工作起到重大的助手作用。在索引工作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本索引尋繹出原書結構上經緯交錯的特點,分别從經綫上編出部名索引、類别索引,從緯綫上編出圖表索引、人物傳記索引,綱舉目張,有條不紊。使全書中的人、事、物都能一檢即獲,顯示出傑出的設計能力,富有創造意義。在世界漢學索引工作中達到了先進的水準。”因此,先後榮獲國家教委人文科學二等獎、廣西社科一等獎、中國索引學會特等獎等多項大獎。
(三)電子版階段
1988年印刷版的照排件交付出版社之後,我們馬上轉入電子版的製作。開頭僅僅是利用電腦作爲輔助工具,編出藝文索引和部分典的引書索引。跟出版社聯繫用印刷本形式出版,可是被一再拖延。我們并未因此泄氣,仍然堅持編下去。不滿足于把電腦作爲編製印刷本索引的輔助工具,而設法直接製作索引數據庫。光是採用的數據庫管理系統,就升級了好幾次,不斷追趕電子技術的新發展。
經過十年的苦苦追求和耐心等待,終於在1998年盼來了出頭的日子。廣西金海灣電子音像出版社經過多方論證,終於下决心出版電子版《古今圖書集成》。把80多萬頁的原書用電子掃描、數字壓縮技術存入27塊光盤中,保持其古色古香的文物原貌,另有一塊索引光盤。我們負責編製索引數據庫,計有36個庫,37萬條記録,共1200萬字。信息資料更爲全面,檢索渠道更爲廣泛,查詢速度更爲快捷。
這一選題被國家新聞出版署列爲“九五”國家重點電子出版物和建國50周年重點獻禮项目。我們組織了校內外18人的老中青、高中初檔、多種學科聯合攻關的學術隊伍。還發動了70多名研究生、本科生,接納了16名來校實習的職高生,後來留下4名繼續參加。經過上百人的大會戰,在短短的一年半時間完成了索引數據庫的編製任務。當年趕工的情景,正如有位教師説的:“别説喘口氣,就是生病也没時間啊!”
1999年國慶前夕,該電子版終於問世。在年底的中國索引學會年會上展示,受到與會者的稱讚,認爲在檢索速度、多功能、多渠道方面大大超過了印刷版。專家們也發表評論,認爲這是“古籍整理與現代科技的成功結合”④,“(電子版)古籍索引的一個範例”⑤。先後有新華社、《中國新聞報》、《中華讀書報》、《中國新書目》、《出版廣角》等十多家報刊作了報導。北京故宫博物院還特地把它作爲古今合璧的新成果加以珍藏,發給收藏證書。
照説經過16年的艱苦奮鬥,可以結束這一馬拉松式的科研工作了。但是,我們并未停下脚步,就此甘休。在讚揚聲中主動找差距,認爲該版仍有不足之處。由於趕着獻禮,來不及把引書索引數據庫收進去。引書索引數據庫的記録達50多萬條,是已出版37萬條記録的一倍多。另外,爲了適應大陸用户的需要,應該增加輸入簡化字可以查找繁體字原文的功能。再有,從電子出版物的角度來説,有個不斷升級提高的問題,從1.0版升到2.0版、3.0版,不斷完善。因此,我們又轉入製作2.0版,估計近兩叁年內可以完工。
三、有關的理論問題的探討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不斷遇到一些難題。這些難題大多與理論問題有關。只有在理論上提高了認識,才能解决實際問題;只有樹立了新的理念,才能加快前進的步伐。因此,我們認爲理論問題的探討是十分必要的。
(一)索引工作是科研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
我們所在的單位是古籍整理研究所,所裏的重要项目之一就是編製《古今圖書集成索引》。近20年來我們之所以堅持不懈地從事這項工作,就是因爲始終認爲索引工作是一項學術工作,是科研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是艱苦而光榮的工作,值得把它作爲一項大事業來做。正是這種信念支撑著我們的行動,使我們在盛行下海弄潮、升官發財的風氣中仍然堅守崗位,矢志不移。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曾作過理論研討,論文的題目就是《索引工作是科研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⑥。這裏簡述如下:
1. 索引工作是科研的基礎工程
科研工作有許多工序,其中共通的有兩項,都是帶基礎性質的。一是查閲文獻資料,瞭解前人做了哪些工作,做到什麽程度,達到什麽水準。如今文獻資料浩如煙海,要是逐本專著、逐篇論文去查閲的話,費時費力,又易漏易錯,必須充分利用索引去查閲。二是收集素材、資料,深入瞭解研究物件。這在自然科學來説,主要靠實驗。對社會科學而言,除了社會調查,主要靠書面分析,尤其是帶“古”、“史”字型大小的學科,要側重於對古籍、史料的書面分析。這種素材的收集工作,就得靠索引來進行。
當然,不能要求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先去編索引,才搞科研。科研工作需要分工合作,各司其職,但總得有人去編製索引。既然索引工作是科研的前期工作,而且在科研過程中都要反復使用到索引這一有效工具,那麽就不能不承認索引工作是科研的基礎工程。
2. 索引工作是對文獻進行再加工,屬於再創造
從目録學角度來看,索引與書目、提要、文摘、綜述等都屬於二次文獻。編製二次文獻并非簡單的抄寫摘録,各自有特定的要求,不可等閒視之。它們之間既有分工的不同,又有二次文獻的共同性質。即從不同的角度揭示原文獻的內容,使之充分地或集中地顯露出來,幫助讀者迅速地、全面地掌握。它們也能起到古人所强調的“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作用。這種再加工的過程,也就是再創造的過程,應視爲科研工作。
同樣,從情報信息學角度來看,索引工作也應該看作科研工作。在當今信息社會,信息量急劇增長,索引作爲信息的載體,更進一步發揮其高效率的作用。要充分掌握信息,就必須充分利用索引。索引成了信息學的組成部分,索引工作也就具有科研的性質。
3. 索引工作帶探索的性質,往往會有新的發現
十年前我們廣西會員在祝賀中國索引學會成立的電文中,擬了一副對聯:“索書山之秘庫,引學海之航船。”如果説下聯僅僅是説引航,引導讀者讀書治學,指出索引具有應用的性質;那麽上聯則是講索秘,進行探索奧秘,表明索引又具有科研的性質。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索秘的基礎上才能引航,而索秘的目的又是爲了引航。索引一身兼而有之,此乃其特質,亦爲索引工作者之重任也。
潘樹廣先生在《古籍索引概論》中指出:“編寫古籍索引,能在學術上有新的發現。”“爲一定範圍的古籍編製索引,必然要對這些古籍進行系統的鑽研和梳理,然後予以科學的編排。這樣,隱蔽的問題被提示出來了,看似互不關聯的問題被聯繫起來考慮了。通過歸納、比較、辨析,會在學術上有所發現,有所前進。”同樣,在編製别的索引當中,也會發現原著的妙處或錯漏。
4、索引工作需要運用多學科知識,不斷推進
科研工作有個發展的過程,從低到高,從草創到成熟,從單一到複合、交叉。索引工作也是這樣。從類型來説,傳統的索引是單一的,如字詞索引、人名索引、篇目索引等,後來出現主題詞索引,科學性大大提高了,成爲熱門。新近又産生了屬性索引、提要索引、文摘索引,成爲複合型索引。從物件來説,過去多是文獻索引,現代生活則要求給非文獻資料編索引,如産品索引、庫存索引、用户索引等。特别是採用電腦作爲工具編製索引,使索引工作有了新的飛躍。這些就需要多種學科的配合,共同探索。
正如張琪玉先生在《古籍索引的一個範例》中指出:“索引工作本身實在也是一項學術工作。以《古今圖書集成》電子版索引數據庫的編製爲例,運用了版本學、文字學、校勘學、訓詁學、文獻學、索引學、數據庫技術等諸多專業知識,才能臻于完善。索引工作决非只是抄抄寫寫、編排編排的簡單勞動。”⑦
(二)電子版索引是現代化的索引
這個問題,已經有不少專家學者作過深入的論證⑧。這裏只從編製《古今圖書集成索引》的實際工作中談談自己的認識。
編製索引從油印本、印刷版到電子版,我們經歷了傳統手工作業、現代化電腦操作兩大過程,油印本和印刷版用的是手工方式,使我們嘗够了個中艱辛滋味。傳統手工作業有標引、抄卡、注碼、排卡以及打碼、反復校核等多道工序。
首先是標引,在原書上標出準備收録的條目以及注文。這就要通讀原書。《古今圖書集成》有一萬卷,約共一億六千萬字。當然不可能逐字閲讀,但至少每一頁要瞄上一兩眼,有的還要按行來細看。中華書局1934年版是把原版9面合併作1頁來影印,也有97673頁。原書一面9行,總共約790萬行。爲了弄清是否應列爲條目,有時光瞄一兩眼還不行,需要斟酌一番。這樣所用的時間和腦汁就够多的了。
其次是抄卡,用人工抄録到特製的卡片上,內容不僅有條目,還有注文、册碼、頁碼、塊碼(即原版的一面)等。油印本的卡片不算太多,一萬多張,我們親自動手抄録。而印刷版的卡片達22萬張,不能不找人來抄。但抄手必須熟悉繁體字、異體字,能把舊字形改寫成新字形(因爲大陸的印刷廠已經取消舊字形的銅模)。
還要注碼,給每一條目的頭兩三個字注上四角號碼。四角號碼又有新舊之分,在取角和附號上往往容易弄混。這道工序的工作量也不小,而且容易出錯。
接着要排卡,把卡片按四角號碼順序排列。我們最初是把四角號碼按兩位數排一次,分兩次排,然後再排附號。在乒乓球桌上鋪上一張畫有100格的大紙,然後沿着桌邊按碼分派,走來走去,一下彎腰,一下站直。半天下來,累得要死。後來改用每位數排一次,連附號共五次,二十多萬張卡片,一共要排上一百多萬次,同樣耗時費力。
在排卡前後需要給卡片打碼。排卡前打流水碼(按原書頁碼的先後),排卡後打順序碼(按四角號碼的先後),用的是手工打碼機,要打上四十多萬次。
爲了保證品質不出錯,每道工序都要反復校核。一個人校核還不行,需要多人交叉校核。在關鍵環節上,還採取專人校核專項的辦法,如一人專校字形,一人專校四角號碼,一人專校出處,一人專校體例。處處設卡,道道把關,這樣才能減少差錯,但是還不能保證絶對没錯。
採用電腦編製索引,就省去不少工序和繁重的簡單勞動。比方抄卡可以改用掃描録入,即把原文用掃描器録進電腦,先作爲圖像保存,再用ocr系統轉化爲文本文件,然後加標引,按標引建立起索引數據庫。或者用人工録入,也比抄卡快捷、方便,可直接建成索引數據庫。注碼、排卡、打碼等工序則完全可以省去。
至於反復校核,即每道工序的多次校核,可以合併成一次。掃描録入的校核,只須放在把圖像轉成文本文件這一道關口上。人工録入的校核,則放在建成的索引數據庫上。校核的復查工作也比人工便捷,不必搞一校、二校、三校以至七八校這樣重複的勞動,只消兩人或三人分别精心校核,然後讓電腦自動對比校核的結果,就能迅速顯示出各人漏校、校錯的情况。從心理學來説,同一個人反復校核同一份文稿,容易産生疲勞、厭倦。有好幾位作家説過,校對自己的小説排印稿,校多了,煩躁起來,恨不得把校稿撕爛。與其讓作者自己反復校對,不如找兩三位專業校對在電腦上分别校對,再讓電腦對比,出錯率就會大大減少。索引的校對也是如此。
再從索引的使用來講,油印本、印刷版只能按條目的字頭,用單一的方式檢索法(或四角號碼、或中文拼音、或筆劃檢字),而電子版不僅可以按條目的字頭檢索,還可以按條目中任何字、詞檢索,而且不限於條目字段,其他字段可以檢索。例如書名索引,油印本、印刷版只能查書名,不能查作者。要查作者,必須重新按作者排列,另編作者索引。電子版則只需建一個索引數據庫,含有書名、作者以及相關字段,均可檢索,不必分别另編索引。電子版的檢索也不限於某一檢索法,只要電腦掛有的漢字編碼法(如全拼、雙拼、五筆型、鄭碼、區位碼等),都可以使用。
(三)不同的電子版索引有各自的特點,又可以相互補充
電子版的索引方式又有不同的類型,大體上可以分爲兩大類,一是全文檢索,二是利用索引數據庫檢索。
全文檢索是電腦本身具有的功能,只要是文本文件,就能通過電腦對字、詞或關鍵字語進行檢索和統計,還可以利用詞語的匹配(如作者加書名)進行模糊檢索。它的優點,一是不需要進行加工,二是檢全率高,三是出錯率低,可以説是零。缺點是檢準率低,提供了無用的信息甚至是信息垃圾。也無法歸類,不能把相關的信息放在一起。另外,只能在文本文件上進行,在頁面圖像上無法使用。
索引數據庫則是對原文進行加工,提取有效的信息建立起索引數據庫,大大提高了檢準率,剔除了無用信息、信息垃圾。但在加工過程中可能會有失誤,出錯率不能保證爲零。建立索引數據庫的方式有二:一是由電腦自動生成,二是由人工進行製作。電腦自動生成索引數據庫,是利用詞表(或滾動型的詞表)讓電腦自動在文本文件上標引,然後建立起索引數據庫。這種方式迅速快捷,但字段少,提供信息的面不够廣。人工製作索引數據庫,又有兩種。一是用人工在文本文件上標引,再由電腦自動生成索引數據庫。二是用人工録入,直接建立索引數據庫。它們各有所長。前者比較省力,後者費力;前者字段不可能太多,後者字段可任意增多;前者只能用於文本文件,後者還可用於頁面圖像。
我們認爲以上各種類型和方式,都有自己的特長和不足,應視索引的物件、用户以及編製條件來選取,不能認爲某一類型和方式絶對優秀,某一類型和方式絶對不行,宜相互補充。
以《古今圖書集成》爲例,它是古代的大型類書,已經把大量繁雜的古代文獻資料分類排列。替它編索引的目的,一是爲了把各類資料的信息進一步挖掘出來,二是爲了把其大量的信息資源迅速地調集出來,更方便查閲,三是爲了溝通古今,使今天的讀者、用户能很好地利用這份古代文獻。《古今圖書集成》經過多次再版(清朝就有三個版本,上世紀又有三個版本)。印刷版在不少圖書館都收藏有,擁有一批讀者。對於這批讀者,電子版也應予以照顧。再從我們的編製條件來看,不可能投入太多的資金,只能把原書逐頁掃描製成電子版,還無法轉换成文本文件。因爲採用掃描轉成文本文件,需要特大型的字形檔和高檔的ocr軟體,我們無力購置。把圖像轉成文本文件不可能100%正確無誤。即使能達到99%的準確率,對於1.6億字來説,1%的錯漏就達160萬字,這可是個大窟窿。因此必須人工干預,進行精心校核。這麽大量的校核需要耗費的人力財力,我們承擔不了。
在以上種種條件制約下,我們只能選擇給圖像版編製多字段的主題詞索引數據庫。它的特點是適應類書的實際,在原書分類的基礎上建立各種主題詞索引數據庫,這些索引數據庫有多個字段,能充分地挖掘原書的信息資料。例如人物傳記索引數據庫,有人名、字型大小、籍貫、朝代、校注、所引用書名、所在彙編名、所在典名、所在部名、出處(含册次、頁碼、欄碼、塊碼、行碼)等字段。
編製這樣的索引數據庫只能是人工標引,人工輸入。較之在文本文件上的全文檢索或自動標引生成的索引數據庫要麻煩得多,但它比全文檢索的檢準率高,比自動標引的信息量廣而多。還有一個作用,由於該索引數據庫還注出條目在1934年中華書局綫裝本和1985—1988年中華書局和巴蜀書社聯合出版的精裝本的出處,因此也可以跟印刷版原書配套使用。這樣它具有多種優勢。我們反復衡量,認爲值得下大氣力去編製,而且編了1.0版還不算,又與時俱進,趕着編2.0版,增收條目(光引書就達50多萬條),提高功效。再苦再累也要編下去,現已完成過半。
從互聯網上得知臺灣東吴大學與臺北故宫博物館合作製作電子版《古今圖書集成》,他們有足够的資金、人力,製成文本文件,可作全文檢索和自動標引。他們有他們的優勢,我們有我們的特點,相得益彰,亦不失爲海峽兩岸共同繁榮傳統文化的幸事。
(四)索引工作必須有組織、有分工地進行
索引工作特别是編製大型的索引,是費時耗力的,不宜“撞車”、“塞車”。
從全局來看,要統籌安排,避免重複製作。若是同一選題,應有所分工,各具特色。即以《古今圖書集成》爲例,既然臺灣製作文本文件,可作全文檢索和自動標引,我們就没必要再重複去做。而我們編製的多字段主題詞索引數據庫是難以用電腦自動標引的。首先是字段多,有的達17個,自動標引無法實現。其次《古今圖書集成》是類書,資料取自群書,體例、行文往往不一,電腦難以認知。而且《古今圖書集成》本身的體例也不完全統一,有的是忠實原文的照録,有的都是文摘式的選録,還有不少錯漏。以引書爲例,單是所引用書名的格式就不一致,有的在書名前面加“按”字,有所標誌;有的低兩格,又是一種格式;有的没有任何標誌或格式。有的用全稱,有的用簡稱;有的加作者,有的不加。加的話,作者和書名的界限又往往不清楚。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標引書名大多要靠人工仔細識别,電腦無法自動標引。
從具體某一索引的編製來説,屬於大型索引的项目,都有個全面組織、分工合作的問題。首先是物色人才,建立起一支老中青、高中初檔、多學科聯合攻關的學術隊伍。既要有熟悉文獻學、目録學的索引專業人員,又要有掌握電腦技術的專門人才,還要有盡可能多的各方面學科的人才(我們就吸收了方言學、訓詁學、中醫文獻學、漁業水産等方面的專業人才)。要有高中初檔次的人員。高級人員切忌掛名,而應實實在在承擔職責。除了籌劃决策、解答疑難、審閲定稿,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培訓中、初級人員。中級人員既要能獨立工作,又能帶徒弟,負責實際工作。初級人員也要有高度責任感,在高、中級人員的指導、幫助下,完成分配給自己的任務,并逐步提高水準。至於老中青結合,不僅在精力、經驗上互補,而且涉及培養接班人的問題。
其次是分工包乾,協同攻關。集體項目要力避一窩蜂、亂哄哄地瞎忙,或者吃大鍋飯,您懶我更懶。一定要明確分工,能劃出來的小單元,一兩個人幹得了的,就讓一兩個人去幹,不必搞大兵團作戰。大的單元也要按工序分工,盡可能分細一些,分頭包乾。分工時要規定品質的要求、數量的指標、完成的時限,把任務落實到每一個人身上,使每一個成員都明白自己要幹什麽,該怎麽幹,要達到什麽要求以及如何達到這些要求。對於技術難關,要群策群力,商議解决。不同學科之間要多溝通,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在協商中,充分發揚民主。不論職稱高低,誰説的對,就照誰的主意辦。已經討論通過的辦法,經過實踐證明行不通,可以再行商討,推倒重來,大家也没怨言。
(五)索引工作者應增强信心,提高素質,與時俱進
如上所述,索引工作是一項科學性很强而且艱苦繁重的工作。作爲索引工作者,需要付出許多腦汁和汗水,需要有獻身精神,把索引工作當作一項事業來做。可惜的是,長期以來索引工作没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正如史學博士生導師黃永年教授指出:“直到今天,還有一些人認爲做索引不需要學問,看不起做索引的人。這種錯誤認識應該徹底糾正。”⑨又如索引行家許逸民先生説的:“眼高者不屑爲,手低者不能爲,用之者固稱方便,而編者之苦衷非盡人皆知也。”⑩這道出了實情。
要改變這一狀况,我們認爲必須争取高才者的指導甚至參與其事,低能者不妨通過這一實際鍛煉去提高自己,也能够逐步轉化爲高才者,成爲索引的行家。既然用之者皆稱善,編者的個人得失、個中苦衷也不必多去計較。關鍵主要在於有没有事業心,是否願意爲這一無私利可圖而有功於衆的事業獻出自己的時間、精力。
索引工作者要使别人看得起自己的工作,首先要自己看得起自己的工作,要認識到索引工作是學術研究工作,是艱巨而光榮的事業,堅定信念,提高自信心;其次要做出成績來,編出像樣的、高品質的索引,使人們覺得方便使用,對社會有作用。
時代在不斷發展,索引事業也不斷進步。從傳統索引到機編索引,從單一型索引到複合型索引,索引的面貌起了重大變化,這就要求索引工作者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提高業務水準,跟上科技浪潮的新發展。特别是要學習電腦技術,掌握索引數據庫。
在編製索引過程中,會遇到許多技術難關。面對這些難關,要有思想準備,要清醒認識到科研是一種探索過程,不可能一開始就把一切問題都解决了。即使是設計的思路很清楚,也還會遇到事先預料不到的難題。這就要有攻關的勇氣,要樹立“失敗是成功之母”的信念。一次攻關不成,敗退下來,不宜氣餒。要總結教訓,調整方案,重新發起進攻。兩次、三次……直至成功爲止。
雖然我們有過近二十年編製索引的經驗,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比起先進的單位還有差距。我們願借此機會向各位代表學習,共同努力,繁榮我國的索引事業。
[注釋]
①見錢亞新《論<古今圖書集成>及其新編索引》,載《圖書館界》1989年第2期第42頁。
②見朱天俊、李國新《中文工具書教程》第320-325頁及第328-329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③見《索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第5、89、171-172頁,中國索引學會彙編,1994年。
④見梁文《古籍與現代科技的成功結合——電子版《古今圖書集成》及其索引》,載《出版廣角》2000年第5期第71頁。
⑤⑦見張琪玉《古籍索引的一個範例——介紹<古今圖書集成>電子版的索引數據庫》,2000年。
⑥見林仲湘《索引工作是科研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載《圖書館界》1995年第2期第41-45頁。
⑧見《索引工作自動化》,中國索引學會彙編,1994年。
⑨見黃永年《古籍整理概論》第145頁,陝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⑩引自許逸民1986年4月2日致林仲湘的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