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簡介
清代陳夢雷編纂的《古今圖書集成》,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類書。全書1萬卷,1.6
億字,爲《新不列顛百科全書》的5倍多。該書分門别類收集了從上古到明末清初的古文獻資料。舉凡天文地理
、經書史册、人倫世事、典章製度乃至禽蟲草木、琴棋書畫、醫論藥方、百工技藝,囊括盡至,被譽爲“康熙
百科全書”。
它還注重從方志、筆記中搜尋前人所忽略的文獻資料,如科技史料、地方
文獻、少數民族和外國的信息。
問世近三百年來,一直備受中外學者的重視。英國著名的漢學家翟理斯親
自爲之編製英文索引,李約瑟編寫《中國科學技術史》以該書爲主要參考書。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撰寫《
中國五千年來氣候變遷》、地理專家張正烺輯録《中國交通史料彙編》,都大量引用了它的特有資料。
值得注意的是,該書第一版,即武英殿銅活字本。雍正皇帝不惜重金專門
爲印刷該書而下令澆鑄一批銅活字,只印了64套,代表當時最高的印刷水平。後來這批銅活字失散了,因而該
版成了罕有的文物。本網絡版的圖像就是取武英殿銅活字本。
《古今圖書集成》的得名
《古今圖書集成》,原名《彙編》,成書於清朝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後
來改名爲《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究竟是康熙皇帝改定的,還是雍正皇帝改定的,尚存争議。 不管哪一説
,書名中的"今"都是指清朝初期,"古"則上溯到遠古。正如雍正上諭所説的:"貫穿古今,彙合經史,天文地理
,皆有圖記,下至山川草木,百工製造,海西秘法,靡不備具,洵爲典籍之大觀。"編者陳夢雷説得更具體:"
凡在六合之內,巨細畢舉。其在《十三經》、《二十一史》者,隻字不遺;其在稗史子集者,十亦只删一二。"
也就是説,該書彙集了從上古到明末清初的文獻資料。在當時來説,確實做到了集古今圖書之大成,故名曰《
古今圖書集成》。
《古今圖書集成》的性質
《古今圖書集成》是一部類書。類書是中國古籍中頗爲獨特的一種。它把羣書拆
散,分門别類輯録,重新編排,形成一部資料彙編。彙編資料,依類輯録,是類書的基本特徵,一般按類編排
,所以稱爲類書。也有極少數按字韻(如《永樂大典》)或數目字(如《小學紺珠》)編排,可視爲别體,而在彙
編資料這一點上,則是一致的。 我國歷來有編纂類書的傳統。早在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編製《皇覽
》(可惜已失傳,僅有片段介紹),正是按"隨類相從"的原則編纂的。其後類書層出不窮,林林總總,官修私撰
,各擅其美。據張滌華《類書流别》統計,歷代類書多達1171種,其中包括廣義的類書。據慶芳榮《中國類書
總目初稿》的著録,在嚴格意義上的類書,也有824種。類書的內容逐漸充實,體製日益完善,卷帙也越加增大
,成爲總結文化概貌的典籍。 唐宋以後各個大朝代的統治者,都以編纂大型類書來顯示自己的文治功績,
正所謂"盛世修典"。《古今圖書集成》是其中現存最大的類書。
《古今圖書集成》和《四庫全書》的異同與關聯
相同的都是中華文化典籍的瑰寶,均爲集大成者,卷帙浩繁,影響深
遠。但是,在性質、內容、功能上,兩書又有較大的差别。 《四庫全書》的性質是叢書。叢書,亦稱叢刊
、叢刻、彙刻書。顧名思義,是把各自獨立的著作彙合在一起刊印(或抄寫),冠以總名。比如大家熟悉的《二
十四史》,合印了《史記》、《漢書》等24部著名的史書。它們只是彙聚在一起,并没有拆散重編,仍保留各
書的獨立性。這既方便讀者集中閲讀,又起到了保存古籍的作用。 宋朝印刷術流行以後,叢書也盛行起來
,其中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當推清朝乾隆敕編的《四庫全書》。共收録3462種古籍,79337卷,約8億字。
基本上包括古代經、史、子、集四部的主要典籍,故號稱《四庫全書》。它充分顯示了中華文化的整體實力,
其功不可磨滅。不過,《四庫全書》輕視科技著作,只收取少量醫農、天文等古書,其他一概不收。 而《
古今圖書集成》則十分重視科技著述,特地設置天象典、曆法典、坤輿典、禽蟲典、草木典、食貨典、考工典
等,大量輯録有關天文、曆法、數學、地理、農桑、漁牧、醫藥、飲食、木工、陶工、宫室、器用等多學科、 多門類的科技資料。無怪乎中外學者在編寫中國古代科技論著時,都以它爲主要參考書,而没有提到《四庫全書》。
《古今圖書集成》還重視地方誌、筆記、野史等的資料,不厭其煩地窮收
盡取,其中人物傳記的資料十分豐富,遠遠超過正史的收載量。
還應該看到,《四庫全書》屬於專家用書,收録的都是名家的專著,供學
者們進行學術研討用。而《古今圖書集成》則是工具書,收書範圍廣,超過《四庫全書》的一倍以上 ,又經過
分類篩選,形成二次文獻,其使用價值比原著大大提高了。既可供專家學者查閲,尋找資料或綫索;又方便一
般讀者瞭解某一問題或某類事物。不需要皓首窮經,熟背詩書,也不必把古書從頭到尾啃一遍,就能按類查找
,找到自己需要的部分。加上每一部都羅列了不同時期各種解説,使讀者能更全面理解。所輯録的文獻資料有
深有淺,有的還録有注解,彙集在一起,讀起來自有觸類旁通之效。
可以這麽説,《古今圖書集成》既具較高的學術性,又有廣泛的實用性,
兼有提高和普及兩種功能,做到雅俗共賞。
那麽,這兩部書又有什麽關聯呢?爲什麽在相距僅僅50年間,一再不惜重
金,勞師動衆來編纂、抄寫或刊印呢?
這是因爲它們各有優勢,可以互爲補充。用清朝學者法式善的話來説:"我
朝之《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則薈萃古今載籍,或分或合,盡善盡美,發凡起例,綱舉目張,猗歟
盛哉!"這段話裏,"薈萃古今載籍,或分或合,盡善盡美",正道出類書與叢書的異同和互補的關係。“薈萃古
今載籍”,是它們的共性;“或分或合”,則是它們各自的特性;而“盡善盡美”,就是它們互補的結果。
《古今圖書集成》是現存最大的類書
在我國歷代類書中,唐代的《藝文類聚》、宋代的《太平御覽》和《册府元龜》
均號稱卷帙浩繁,但比起《古今圖書集成》來説,却相形見絀。論卷數,《古今圖書集成》擁有1萬卷,是《太
平御覽》、《册府元龜》的10倍,《藝文類聚》的100倍;論字數,達1.6億字,是《册府元龜》的16倍多,《
太平御覽》的33倍多,超過《藝文類聚》160倍!只有明代的《永樂大典》的篇幅(2.2萬多卷,3.7億字)才超過
它。可惜《永樂大典》幾經戰亂,僅殘存3%。這樣,《古今圖書集成》就成爲現存最大的類書,這是不争的事
實。雖然,最近有學者猜測還有一部《永樂大典》埋在京郊十三陵中,不過,尚未得到證實。
此外,《古今圖書集成》在歷代類書中出現較晚,按照類書發展的規律,
一般都是"故不逮新",正是"前修未密,後出轉精"。《古今圖書集成》在分類縝密、溯源明流、百科內容等方
面,也都遠遠超過以往的類書。
《古今圖書集成》分類縝密的體現
類書既是把文獻資料分類編次,重輯成書,其分類當否,就成爲至關重要的問題
。學術界普遍認爲《古今圖書集成》的分類有突破性的發展。概括起來有三大特點:
第一,採用多級分類法。過去類書大都襲用二級分類法,即分爲部和
類(或稱子目),但級差太大,不够周密,爲克服這一缺點,只好把子目分細,結果子目越細,讀者越難查找。
《古今圖書集成》則分爲彙編、典、部三級,有效地彌補了二級分類的缺憾,便於讀者掌握和查找。其實,典
和部之間還有總部。如果某個典所屬的部很少,內容也不多,就只設一個總部,總領其他各部;如果某個典所
屬的部較多,內容又較複雜,則多設幾個總部,分别統率各自所屬的部。因此,總部在後一種情况下也起到子
目的作用,相當於一級分類,只不過没有普遍發揮作用罷了。這是《古今圖書集成》根據具體情况而設置的,
做到靈活機動。
第二,採取經緯交織的方式。這是《古今圖書集成》首創的,并運用得十
分妥當。按彙編、典、(總部)、部編排,是經綫分類。在每部之中又按彙考、總論、圖、表、列傳、藝文、選
句、紀事、雜録、外編排列,這是緯綫分類。經綫和緯綫都是爲了貫徹"分類"的原則,所不同的是分類的標準
。
經綫按文獻資料的內容來分類,即按邏輯意義上的種屬關係,層層劃分。
緯綫則按文獻資料的性質,包括重要與否、可靠與否以及其表現形式(圖表或詩文、佳句等)來區分,經綫與緯
綫互相交織,構成一個周密的分類網。
第三,排列次序井然有序。各彙編(或典、總部、部)之間、各緯目之間的
順序十分講究。拿彙編來説,先列曆象彙編,次列方輿彙編,再列明倫彙編,這反映了當時所謂"天、地、人合
爲三才"的觀念。又如曆象彙編中天象典、歲功典、曆法典、庶征典的先後,是按天象、時序、曆法、自然變異
的順序來安排的,因爲觀天象才能定時序,觀天象、定時序然後才有曆法,而自然變異屬於特殊現象,所以放
在末尾。緯目中彙考和總論很重要,放在前面,紀事和雜録較瑣細,作爲彙考和總論的補充,就放在後面,外
編多爲荒唐難信之言,則放在最後。
北京大學圖書館學博士導師朱天俊指出:“《古今圖書集成》不論是在全
書結構的設計上,還是在每部所輯資料的編次方法上,全都徹底地貫徹了'分類'的原則,從而把類書'以類聚事
'的特點進一步推向深入,這是中國古代類書發展成熟的體現。《古今圖書集成》本身,可以説是中國類書最爲
典型的代表。”
《古今圖書集成》能提供溯源明流的資料
這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古今圖書集成》所收集的文獻資料時代跨度非
常大,上下三四千年,從上古到明末清初,都窮加搜索。歷代的資料都有,而不限某一朝代的。實際上帶有通
史資料彙編的性質,這就爲溯源明流提供了基礎。
另一方面,在嚴格按照經緯交織分類的同時,又注意到盡可能把內容、性
質相同的資料,按時間先後的順序排列,而不是隨意堆砌。這樣就使得源流分明,把歷史沿革、古今演變突現
出來。
比如彙考,只要是有年月日可考者,必定依時間爲序,按朝代先後,逐年
逐月甚至逐日安排,而且加上小標題,把歷史發展變化的脈絡交待得清清楚楚。只是在年月無可稽考的情况下
,才按先經史、後子集的順序安排。
又如,列傳、藝文更是嚴格按朝代排列。至於選句、紀事、雜録和外編雖
未明確標出朝代、年份,但仍是以時爲序,先後相隨。
可以毫不誇張地説,某些部的彙考實際上就是某一事物或某門學科發展史
的資料彙編。像曆法總部的彙考,詳細敍述了從伏羲氏作甲曆到清初採用時憲曆共76部曆法的採用、修改及廢
置的過程,還一一把它們的內容或要點羅列出來。職方典各部彙考中專門立有建置沿革考,仔細考證該州府設
置情况的古今變化。賦役部彙考就像一部中國賦稅徭役史的芻形。學校部彙考構成中國教育發展史長編。
《古今圖書集成》最具百科內容
類書按內容分可爲專科性和綜合性兩大類。前者如《册府元龜》 ,專門收録有
關君臣事蹟的資料,其他一概不收。後者如《太平御覽》 ,包括天地時序、帝王百官、動植器物、神鬼妖異等
。
《古今圖書集成》屬於綜合性類書,而且是最具有百科內容的。全書6個彙
編涵蓋了古代文化的全部內容:
曆象彙編收集天文、氣象、演算法、民俗、災異的材料。
方輿彙編輯録地理、行政區劃、名山大川、少數民族、鄰邦外國以及歷代
外交的文獻資料。
明倫彙編記載封建禮教的各種人際關係,包括帝王及其後宫、官製、宗族
、朋友、姓氏、人生以及婦女等。
博物彙編則廣泛收羅各種技藝、方術以及動植物,包括農業漁牧、醫理藥
方、蔔筮占卦、鬼神祀典、佛道宗教、禽蟲草木。
理學彙編彙集各種學術思想及著作,著録大量書目,列舉文章體裁、語言
、文字以及書法的資料。
經濟彙編範圍更爲廣泛,凡有關經世濟民的典章製度、措施辦法盡行收録
,如學校教育、選賢舉能、考核官員、賦役漕運、户口田製、酒茶油鹽、禮儀樂律、軍事刑法以及百工之事,
等等。
綜上所述,《古今圖書集成》涉及的學科,社會科學方面有哲學、歷史學
、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外交學、民族學、宗教學、民俗學、文學、語言學、文字學、教育學等,自然科
學方面有天文學、氣象學、地理學、醫學、農學、畜牧學、動物學、植物學、園藝學、機械學、工藝學、建築
學、數學、化學、礦物學等。確實是囊括萬象,百科俱備,無愧於"康熙百科全書"的美譽。
《古今圖書集成》的編纂者究竟是誰?
當初《古今圖書集成》付印時,没有按照慣例在卷首列舉纂修者,只在雍正御序
和蔣廷錫所上的表文中,説經蔣廷錫校訂付印,并没有提及原編者。後來竟訛傳爲"清蔣廷錫奉敕撰",著録于
《清史稿•藝文志》。經專家查證大量材料,才發現真正的編纂者應該是陳夢雷。
陳夢雷,字則震,一字省齋,福州侯官人。出生于清朝順治八年(公元1651
年)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 ,即19歲中進士,官居翰林院編修。後返閩省親,適逢三藩之亂,被耿精忠拘进
在僧寺,脅逼他接受僞職。陳夢雷拒不受任,并與同窗至友李光地共商滅敵之計,由李光地赴京上陳。此時有
一名陳昞者,任僞官職,京城誤傳爲陳夢雷。三藩削平之後,陳夢雷蒙寃被逮,論斬,後赦免,改謫奉天。而
李光地却見死不救,當顯官,充名儒。陳夢雷流放十六年間,傳播知識,參修方志,爲東北文教事業作出貢獻
。康熙東巡,蒙恩召回,奉旨侍讀誠親王。
在此期間,陳夢雷利用誠親王的藏書和資助,編成《彙編》。他自述道:
“不揣蚊力負山,遂以一人獨肩斯任”,“五載之內,目營手檢,無間晨夕”。後來撰寫《進彙編啓》,托誠
親王代進,得到康熙皇帝的賞識。
可惜康熙皇帝病故後,陳夢雷又無辜地捲入政治漩渦。雍正皇帝奪得皇位
後,殘酷打擊兄弟,誠親王被囚,陳夢雷受牽連,再次遭貶東北,客死他鄉。儘管雍正皇帝也承認《古今圖書
集成》的價值,還不惜重金刊印這部萬卷巨著,但是却把陳夢雷的名字完全抹掉,另派蔣廷錫編校。所謂編校
,只不過“增删數十萬言”,不及全書的0.06%。况且基本框架并没有改動。
《古今圖書集成》版本流傳的情况
《古今圖書集成》曾多次刊印,才得以完全地保存,没有遭到《永樂大典》的厄
運。
第一版是武英殿本,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用銅活字排印。這批銅活字是
雍正皇帝爲了刊印《古今圖書集成》而特地下令澆鑄的(可惜印後就逐漸失散了,。其後的武英殿本,只好用版
刻或木活字印刷)。全書分訂5020册,裝潢得十分講究,插圖尤其精美,代表了當時最高的印刷、裝禎水準。而
且只印了64部,非常珍貴,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第二版稱美查版,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由創辦《申報》的英國人美查
弟兄出資,專門成立“圖書集成印書局”,用三號扁體鉛字來翻印,故又稱“扁字本”。共印1500部,每部
1628册。但校勘不精,錯漏甚多。
第三版是石印本,按照殿本版式影印,只是增加了24册考證(龍琴松著) 。
光緒二十年(公元1895年)印成,只了100部,又遭火災,流傳不廣。
第四版是縮印本,1934年中華書局用殿本影印,將9面拼成1頁,裝訂成800
册,另有8册考證。
第五版是精裝本,1984-1988年由中華書局和巴蜀書社聯合出版,重新影印
1934年版,統一編頁碼,增附索引,共82册(含考證、索引各一册)。
另外,六十年代臺灣也曾影印過殿本。
以上均是印刷版,本版是電子版,以殿本爲基礎,并重新編製索引數據庫
。
中外學者對《古今圖書集成》的評價
《古今圖書集成》未付印前已得到皇室、重臣們的重視。康熙皇帝、誠親王的支
持自不待言。雍正皇帝對陳夢雷雖然橫加貶斥,但是并未因人廢言,禁毀此書,相反還大力督促修訂付印,親
自作序,給予很高的評價,認爲它“廣羅群籍,分門别類,統爲一書。成册府之巨觀,極圖書之大備”。
負責修訂工作的蔣廷錫在上表中也指出,此書“經史子集,按部就班;賦
頌文詞,選章具體;下逮巵言野乘,不少闕遺;旁及釋藏仙經,亦加選掇。條分縷析,若泝流以觀瀾;綱舉目
張,如振裘而挈領。兩儀四象,咸囊括於篇中,六合九州,悉包籠於卷內”。
既是康雍乾三朝權臣、又是著名學者的張廷玉認爲:“自有書契以來,以
一書貫串古今,包羅萬有,未有如我朝《古今圖書集成》者,是書搜羅經史諸子百家,别類分門,自天象、輿
地、明倫、博物、理學、經濟,以至昆蟲草木之微,無不俱備,誠册府之巨觀,爲群書之淵海。”他還從分類
體製來和《永樂大典》相比較,充分肯定《古今圖書集成》“剪裁厘正之功”,認爲兩書有“天壤之别”。
晚清大名鼎鼎的康有爲,在家藏的《古今圖書集成》目録末尾題跋曰:“
《古今圖書集成》爲清朝第一大書。將以軼宋之《册府元龜》、《太平御覽》、《文苑英華》,而與明之《永
樂大典》競宏富者……誠中國之瑰寶也,願爲中國之文明保存之。”
國外學者也一致給予極高的評價,稱之爲《中國百科全書》。或撰文介紹
,或列爲重要參考書,有的甚至還親自替它編索引。
例如,英國人邁耶斯早在1878年在《中國評論》上發表《中國皇家藏書書
目》,對《古今圖書集成》加以推薦。
英國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在其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第一卷參考
文獻簡述中,强調指出:“我們經常查閲的最大的百科全書是《圖書集成》。”
1911年著名漢學家翟理斯特地替它編索引。俄國的瓦伯爾在1907年、日本
文部省在1912年也先後出版《古今圖書集成》的索引。
《古今圖書集成》在流傳過程中有哪些軼事?
《古今圖書集成》的殿本面世之初,被視爲珍本,除分藏內府,還頒賜大臣。張
廷玉先後獲賜兩部,感到十分榮耀。乾隆年間爲了編纂《四庫全書》,向全國各地徵集圖書,採取獎勵辦法,
其中規定進書500種以上者,賜《古今圖書集成》一部,浙江的鮑士恭(知不足齋) ,范懋柱(天一閣) ,汪啓淑
(開萬樓) ,和江蘇的馬裕各獲賞賜一部。國外也十分注重收藏殿本,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收藏了全本,法國
巴黎和德國柏林各藏有殘本。
有則掌故值得一提。據寧波天一閣館藏介紹,清末第二次鴉片戰争時期,
英法聯軍兵臨城下,索款索物的清單中列有《古今圖書集成》。這固然是一椿國恥事件,但從中也可以瞭解到
該書在國外的影響。
在清代,此書印數少,流傳面窄,往往“求一見不可得”。爲此,有的學
者不辭辛勞,遠道訪求。道光年間江蘇常熟學者張金吾及其師黃廷鑒,趕赴浙江桐鄉鄔鎮,借讀鮑氏知不足齋
所藏的《古今圖書集成》。兩人冒暑揮汗,挑燈夜讀,每天分讀數十册。從中發現金代遺文數篇,收入《金文
最》。康有爲的老師朱次琦也曾到孔氏岳雪樓借讀,一讀就是三個月。
據説乾隆年間有人提出120條問題,多爲僻典,向號稱才子的袁枚請教,袁
枚回答不了。找人翻查《古今圖書集成》,答出100條。有位孔某則全部答出,他自稱讀過七遍。
中華書局總經理陸費逵在《影印緣起》也談到:“兒時聞《圖書集成》之
名。某處有一部,某老人曾閲過幾遍。心嚮往之,未見其書也。弱冠以後,編書撰文時時利用是書,獲益匪淺
。……每一事項,將關係之書,分條列入,一檢即得。古人云事半功倍,此真可謂事一功萬也。”所以,他下
决心影印《古今圖書集成》。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所收的資料十分豐富,爲了方便讀者,1959年人民
衛生出版社特地影印此部,名曰《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録》,裝訂成十二大本,廣爲流傳。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撰寫《中國五千年來的氣候變遷》時,大量使用
《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中天象典和歲功典的資料。
著名地理學家張正烺編寫的《中西交通史料彙編》中,大量從方輿彙編的
邊裔典輯録了我國與歐洲、非洲、西亞、中亞、印度半島各國或地區交往的史料。
|
|